每个人灵魂深处都藏着一枚籽玉——和田玉吸引人的奥秘
看了标题您可能会以为这是一篇无病呻吟的鸡汤网文,但作为一贯言之有物的参玉,我们将会用有限的篇幅逐一列举和田玉的物理特性,并深入探寻这些特性与人类性格深处的哪些特点有所共鸣,从而引人神往,进而使之伴随人类文明七八千年之久。

(一) 色彩清淡——为人风雅脱俗 总体上和田玉的色彩以饱和度低为主流,除了几种进口碧玉以外的大多数和田玉明显不同于翡翠、祖母绿、红蓝宝石、碧玺等宝玉石,那样以色彩艳丽为美。白玉、青白玉、黑青、墨玉、青花,这些和田玉中的主力军的颜色岂止是不够鲜艳夺目,在我看来甚至有点灰头土脸。

但这恰巧与中国传统文人审美中的淡泊出尘有异曲同工之妙。时至今日,这种被称之为“高级灰”的色系也为那些看厌了灯红酒绿的知性男女所喜爱。

(二) 表面光泽内敛——为人谦和含蓄 优质的和田籽玉表面并非刺眼的玻璃光泽,而是一种亚光的油蜡状光泽,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如翡翠那么强势而咄咄逼人,也没有钻石那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气场,却让人看起来更为和蔼可亲。

这一点与儒雅的知识分子身上的书卷气明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透露着不急功近利而又不急于向人表露卖弄的深沉感。这在当代轻浮躁动的整体社会氛围下尤为难能可贵,也引得一众在生活中喜欢处事低调的成功人士所青睐。

当然和田玉中也有一些以表面玻璃光泽著称于世的品种,例如青海料,业内也经常称它这一特性为“冒贼光”。这个词显然带有贬义,在和田玉阵营中,青海料也因此难有出头之日。

(三) 半透明——文化底蕴深厚 翡翠的评价标准是透明度越高越好,俗称水头足,而和田玉则不然,一般我们称过于透明的和田玉“太水了”,称过于不透明的和田玉为“太闷了”,而恰到好处半透明的和田玉精品给我们一种内容丰富耐人寻味的感觉。

这恰巧又与学养深厚,阅历丰富的成熟美有着某种神似之处,以至于不少年近不惑的国人在初见和田玉时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投缘之感。

(四) 纤尘不染——做人有底线 在正常佩戴的情况下和田玉可长年保持洁净,而不沾染外界的污垢。这一稳定性远高与之齐名的翡翠及多数宝玉石,这一点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的。

这与国人对君子志向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有共通之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对这种处事有底线,“有所为”而又能“有所不为”的谦谦君子怎能不由衷的敬佩呢?

(五) 质地坚韧——有所追求,锲而不舍 和田玉虽因硬度较翡翠略低而被定名为软玉,但它的韧性之强,在整个珠宝玉石品类中都是遥遥领先的。这在我们的加工、佩戴、收藏中体现为高抗打击性,也就是耐久性强。而在日常的盘磨中那种近似于有机物的适手柔韧感也应来源于此。

这一品质落实到人的性格当中可解读为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精神,试问谁又不愿意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事业当中能如此坚持不懈的努力呢?

上述是笔者在多年的和田玉收藏研究中体会到的一点点感受,确实尚且流于表面,且做抛砖引玉也罢。但和田玉之中折射的许多信息,刚好能与人类的一些优良品质有所呼应,这必然是引发我们对其痴迷的重要诱因,希望诸君能在日后的和田玉品鉴中加以留意,心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