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停下来,想想
看到一个观点说一个高质量的独身生活需要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夯实的经济基础、亲密的好友陪伴,丰富的精神世界,我认为不管是否处于一段关系中,这三点都是需要的,这些都是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所需要,只不过对于处于关系中的人来说这三点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伴侣的扶持。作为当前独身,并且未来极有可能依旧把独身当做选项的自己来说,需要承担的更多。经济基础的夯实一直在努力;随着年岁增长好友结婚生子后,原本保持强联系的好友都会把重心放到家庭,这无法避免;至于精神生活的丰富,是目前为止最大的问题。
我常常在工作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感到焦虑,焦虑来源于不是工作本身,而且发现自己几乎把精力都花在考虑工作事务,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挤掉了,严格意义上自己的生活,独处。工作之余过多的社交活动也令我焦虑,我曾经以“我需要时间独处”拒绝朋友的频繁邀约,闹得很不愉快,几近绝交。我理解朋友的懊恼,从客观上看,我确实不合群,不合群到不讲情面,只有一小部分的人能够让我自在,其他的都是“表演型外向”。
在B站偶然看到柴静的片段,于是把当年她在《新闻调查》和《看见》的节目又搜罗起来看,《双城的床上》《无声的呐喊》《以生命的名义》《一个很逊的卤蛋》《网瘾之戒》《药家鑫杀人案》...,“家暴”、“家庭教育”、“同性群体”,“公众人物”这些话题,十几年过去了,到现在看依旧不过时,甚至没有得到多少改善,有点怀念当时的舆论环境,陈虻、张洁、范铭等都是可敬的新闻人。
开始反思,自己多久没有看到这种有深度的报道了。看此类报道,你会被制片和编导带着思考,慢慢接受他想要表达的,这确实也是他们的目的。不得不承认这可能只是事情很主观的一面,但至少提供了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思维角度,深入剖析。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接触多了,内化成自己的思维逻辑,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出来了。十年快过去了,我还记得柴静的话,大意是客观是多股力量拉扯然后达到平衡。感受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包容。不接触又如何感受?
高中的时候每周和室友到学校附近的书店看最新出刊的杂志,《新周刊》《博客天下》《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看一下哪本这期的内容最感兴趣的,然后一人出一半钱购买,如果碰到两本喜欢的就一人买一本,轮着看。后来微博上的信息爆炸,让自己一度认为找到了一片新天地,信息的爆炸带来的相当可观的信息总量,但高质量信息的筛选成了最费心思的环节。于是被不断地推送各种快餐新闻,时间都花了,信息都看了,闭上眼睛,脑袋空空。鉴于在疫情时间的表现,在三联和财新中考虑,最后选择了三联,定了一年的刊,每期快递到家。
可能是最近的独处的时间很多,希望疫情过去之后我还能时常停下来,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