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钟南山 | 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
这场疫情,让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成为全中国人的偶像。人民日报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还记得当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是他冲锋在前,主动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我这里来”。

优秀的人从来没有偶然,所谓医者仁心,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定。
真正影响他一生的人是他的父母。
1936年10月20日,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中央医院。这所医院位于南京钟山的南面,于是,他父母便给以“南山”为名。
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钟南山兄妹与父母合影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钟南山从小就向往学医。1953年,17岁的钟南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东实验中学,并考上了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钟南山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也是人尽皆知的。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他,身形矫健、身材匀称,一点都看不出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钟南山
1956年,正读大三的钟南山因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院)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并在运动会中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时至今日,北医大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纪录无人能破。
1959年9月,在首届全运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纪录。

▲年轻时期的钟南山
在一则访谈节目中,钟南山曾提到父亲的教育方式对他产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为了追求自己的医学梦想,他选择了去英国留学,留学初期他深感自己英语水平的不足,于是寄给父母的书信都采用全英文书写,而父亲每每给他寄回一封厚厚的回信的同时,也为钟南山的家书原文进行了密密麻麻的批改。(父亲钟世藩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钟南山出国进修结束后,没有选择留在英国,而是和父亲一样,义不容辞地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钟南山回忆父亲钟世藩在“文革”10年动乱尚未结束时,为了把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在70高龄和身体多病的情况下,毅然编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在编写的后期,他的眼球辐辏功能严重失调,视力显著减退,身体也很衰弱,但仍然坚持写作,并且经常带放大镜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核对和充实著作内容,这种精神让钟南山很受感动。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是鼓浪屿名门廖家的后裔,毕业于协和高级护理专业,毕业后曾由当时的卫生署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现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这位有着良好素养和强烈自尊的母亲除了热爱医术,还博览群书。她常常陪着两个可爱的孩子玩耍,给他们讲书里各种各样精彩的、动人的故事,讲医院里感人的、有趣的故事,希望孩子们能够先从故事中体会到人生百味。
谈及母亲时,钟南山说:“妈妈去世时才56岁,她走得太早了。但妈妈生前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事情,我都不会忘记。如果说在治学严谨上,我是受父亲的影响,那么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她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往往就在于对别人无私的奉献。”
“当时我在华师附中的一个同学考上了北大物理系,他对我说,‘钟南山,你能不能借我点儿钱,我坐火车没有钱。’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南山,我们为了准备你的钱都很困难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没想到,就在我出发前几天,妈妈把我叫到面前,手里拿了10元钱,对我说,‘南山,你过来,把这些钱拿给那位同学吧。’ 那时的10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
钟南山的父亲曾经对他说:“一个人能够在这世界上留下点东西,他就不算白活。” 我想,一个人可以留下的东西很多,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学术著作,也可以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精神。钟南山院士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致敬钟南山院士,同时也致敬所有奋斗在一线的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