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伟《疫情笔记》想到的
戴或者不戴,这是一个问题。
昨天读了何伟在《纽约客》最新发表的文章《Life on Lockdown in China》,讲的是他在成都居家隔离45天的所见所闻。确切地说,是他在应该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东游西晃,去确诊患者家里串门、采访居委会负责人、不戴口罩带着两个女儿在户外散步等,如果他真的乖乖待在家里,哪儿来的“所见所闻”呢?

我读过何伟几本书,一直觉得他的作品很客观,作为外国人,他善于从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中看到社会的特点。如今,他被聘请到川大匹兹堡学院——这个每年要交数万元学费的地方——教非虚构写作,也证明了他的能力。
但是读这篇文章,我心里却很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又重新逐字逐句地分析了一下,何伟写到戴口罩、全民隔离和学生们的远程教学,可以看出,他的逻辑是很相似的。
以隔离为例,他先抛出隔离的不方便,人们所有东西都要在网上买。
紧接着说自己的感受,“长时间待在有限空间里的人往往会变得懒惰和沮丧”。
然后抛出专家们对这种举措的不同声音,当然,反对声音所占的篇幅比赞同的要多很多。“哥伦比亚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瓦法阿告诉我,武汉市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因为医疗保健系统负担太重。但是她不确定是否有必要在成都这样的地方采取同样的方法(指隔离)”。
最后,他又说,这些都是从上而下强制而集体服从的,就算有怨言也不能说,“绝对的遵守服从是封锁期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之一。”
一气呵成。
除了对隔离,他对口罩的叙述也是如此:“阿里尔和娜塔莎(他的两个女儿)很鄙视这些东西(指戴口罩)”。请问,孩子的观念难道不是来自家长。
他有选择性的叙述非常鲜明地展示了其观点,但极大扭曲了现实,仿佛我们都是傻子。
戴口罩之类的事,更多的是一种自愿。12.31那天,知道了那张广为流传的“发现SARS”截图后,第二天我就戴上了口罩。有很多天,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的只有我一个,直到后来钟南山明确可以人传人。
我想不明白,何伟难道看不见疫情的爆发期正是全国乾坤大挪移的春运?看不见网购是我们一贯主流的消费方式而不是疫情期间的异化?看不到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的?
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他却不明白,或者说他不想写。
那他为什么非要这样写呢?
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如今外国政要见面都不握手了,改成泰国的“萨瓦迪卡”,双手合十,但是这些人依然没戴口罩。
也许,外国对病毒的认识与我们不同,不握手是他们的政治正确?
带着这样的猜测,我在世卫组织官网和美国疾控中心CDC研究了一番,结果完全颠覆观念。
首先,WHO说,预防新冠最重要的方法是勤洗手。

???竟然不是戴口罩?
接着,它又说,只有两种人需要戴口罩,照顾新冠肺炎的人和自身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的人。
而且还提醒普通人,戴口罩要谨慎,不要浪费医疗资源。

???我的眼珠子快要瞪出来了,这已经不是戴口罩的问题了吧,这时候再戴早完蛋了。
它解释说,这是因为病毒传播是飞沫传播,而不是空气传播。
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前者是病人的飞沫落到物体表面,健康的人接触后再摸眼睛嘴巴传染。而在我的理解中,新冠是和病人近距离接触传播。

这和我理解的、被科普的知识截然相反。病毒离开人体存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我觉得,只要不带口罩出现在病人曾经呼吸过的地方,就有可能感染。
但世卫组织祭出了大招,它最后说,就算得了也没事,新冠症状轻微,80%的病人都不用去医院,只有20%需要住院护理。

看这一串言论,我脑中如同刮过了龙卷风,忽然理解了外国人不戴口罩的想法,1.勤洗手就好了。2.得了也没事。我要是个外国人,估计也这么想。抱着这样观念的我,看到中国的种种措施,怎么可能不觉得魔幻荒诞?
但是如今,美国和意大利的感染人数已经如此之多,政府为什么依然没有提倡戴口罩这一简便有效的预防方式?一个字都没有说,这是为什么?
非常巧合的,今天我看到了昨晚张文宏受驻美大使馆邀请回答留学生华人华侨抗疫问题的直播,在其中找到了答案。
张教授的回答风趣幽默,逻辑严谨,一起直播的几个朋友全程露出微笑,而屏幕前的我笑出了两颗虎牙。

对于人们最关心的戴口罩问题,张教授的看法如下。
1.中美文化不同,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戴口罩很常见,但在欧美国家,戴口罩=生病。结合其他说法,在欧美戴口罩会被歧视,被认为有病,现阶段甚至会被打。因为文化差异太大,他们也没有SARS和雾霾的经历,不像我们,SARS和口罩已形成条件反射。
遇到类似事件,中国没有不戴口罩的文化,美国没有戴口罩的文化。
2.不现实。当身处一个没有戴口罩习惯的环境,出去吃饭,与上司沟通等,戴口罩很不现实。
3.概率上来说,戴口罩的的预防效率很低。美国防疫机构是严格按照数据建模落实防疫措施的,这些数据离不开中国的贡献。目前美国的感染概率是万分之二,人们不会为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改变文化习惯。
4.口罩不够用。这部分他没展开讲。但针对N95口罩,CDC3月17日已经发出公告,一旦N95口罩短缺,将会在全球采购符合其他国家相关标准的口罩,其中也包括中国,可见的确有口罩压力。

美国华人华侨最关心的就是不带口罩传染了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张教授的回答和WHO很像。他说,戴口罩的替代方法就是和人保持社交距离,人少的时候去超市,结算时在自动结算机结算,实在不行,“去华人超市,带好口罩,疯狂购买”。
此外,比戴口罩更重要的是勤洗手,因为病毒可能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而且不用过度恐慌空气传播,上海的三百多位确诊患者,每一位都可以找到密切接触者,而不是通过下水道、电梯或者中央空调传染。只有在密闭空间中,空气传播才最有价值,在开放空间的传播可能性极低。

他也强调了美国有着世界顶级的医疗技术,ICU的床位比例是10万人有35张,远超德国和英国(不妨猜猜咱们的比例)。而新冠患者中,只有5%是需要进ICU的重症,年轻人进入重症的概率极低,目前完全可以应对新冠疫情。如果疫情恶化,会随机应变。
“口罩越是在美国越不重要,越是在中国越重要。”这是张文宏的原话,身处在中国疫情暴风眼的他,没有一味呼吁戴口罩,而是结合美国实情给出建议,我很佩服。
中国的春运、聚会、拜年、复工无一不增加疫情风险,而医疗资源的紧缺增加抗疫难度,口罩和隔离是最有效的手段,但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类似,人口只有中国的23%,地广人稀,医疗技术先进,应对策略不同也很正常。
有些观点上,何伟与张文宏是相似的,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国情,也没能脱离自身文化的局限,当然,也有迎合既定读者的意味。这件事上,他被张教授打败了。
看完张教授的直播,我又仔细浏览了CDC,看着美国疾控中心详细透明的科普内容,我竟然渐渐可以接受他们的逻辑自洽,在一些细节上,他们比WHO的要求更严格。
—和人接触保持两米距离(6 feet)
—最重要的事就是洗手
—口罩只有在有症状时或者照顾病人时用
—感染较多的州,禁止10人以上的聚会活动
—确诊后80%的人症状轻微,应该待在家中,防止疫情传播,只有出现呼吸困难、持续性疼痛或胸部压力等症状时才需要就医
—只有65岁以上,有其他疾病或者肥胖的人才更可能成为重症人群
—当学校有人患病时,将暂时关闭该学校
—从高风险国家入境的人需要隔离14天
—白宫建议各州用15天的“停顿”减缓病毒传播

美国目前将疫情状况分为三级:无病历或病例很少/病例很少~病例中等/实质性爆发。每一级都有详细的界定和措施。

从逻辑上看,以上措施完全自洽,各国国情不同,没必要一味抄作业或者指责,也没必要取笑、看戏、幸灾乐祸,那样太没风度了。也许,他们的选择最适合他们。
理解自己愿意理解的很容易,去试着理解不同观点却很难。
(20200328于杭州西湖区)
20200407更新
随着死亡率突破2%,美国疾控中心更新了预防措施,在勤洗手和避免接触后面加上了“盖块布”,还亲切地教给大家怎么自制布面罩,有点搞笑也有点荒诞。
同时也明确表示:大众不要戴医用口罩,是因为供不应求,要先紧着医护人员。
白宫建议的预防措施,也从15日延长到30日。




20200916更新
早上整理收藏夹,随手又点开了CDC,记录一下目前美国的疫情,致死率2.9%。

参考资料:
1 《纽约客》:何伟的成都疫情日记,快递、口罩、神兽、酒 https://mp.weixin.qq.com/s/1PcEkaSUOsv2oBbjx7dPhg
2 WHO新冠病毒专题页中文版 https://www.who.int/zh/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3 张文宏受驻美大使馆邀请回答留学生华人华侨抗疫问题的直播 https://v.qq.com/x/page/r0940a18zz2.html
4 美国疾控中心CDC新冠病毒专题页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