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读《论语》5
十方君:
关于四书,朱老夫子建议的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比较像是“开宗明义” -> ”应用” -> ”应用” -> ”拔高”,类似总分总结构。不过我比较建议从《论语》开始。
一个是因为《论语》比较好看。《大学》和《中庸》就跟两篇小论文似的,虽然很短,看完很快,看懂却很难,我们一不在当时的时代语境里,二不在历史传统的脉络中,万一一蒙圈一暴躁就错过了。《论语》不是,里面经常小剧场似的一幕幕,主角、配角、龙套,发生什么事儿,孔门研讨班的王牌学生们来来往往的;你还可以自由组合阅读顺序,比如把说“孝”的放一堆,问“志”的放一堆,和吃饭有关的放一堆,和卫灵公有关的放一堆,各种。说到这个卫灵公也是神奇,南子也是他,分桃也是他,子不子孙不孙也是他,基本万恶之源,但他在书里出镜率还挺高。唉,说他神奇是轻佻了,子路最后死那么惨就是因为掺合了他们家的破事儿,万恶之源!
《孟子》里虽然也有小剧场,不过孟老夫子经常在骂人,人家说一句,他刷屏好几页,搞得你也跟着胆战心惊的。
- 孟老先生您悠着点。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是是是,您喝口水,当心血压。
-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不过这里的“嚣嚣”不是嚣张的意思:D 赵岐注为“自得无欲之貌”,杨伯峻解释为“自得其乐”,比较接近内心充实、坦然的状态吧。这一段还蛮有名的,关于如何“嚣嚣”,孟老夫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眼熟有没有,语文必考+1。孟子的文本充满刚健、浩然的精神,所以我老觉得,如果一个人失去勇气,抑郁了,他永远可以在孟老先生这里找回力量。
话说赵岐也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的《孟子注疏》是千古名注,竟然是在他逃难时跑到一个卖饼的人家藏在人家夹璧里好几年的时间里完成的;而且他一生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忙得不得了,最后还能活到九十几,啧啧。
还有个好玩的猜测是如果孟子和庄子吵架,谁会赢?他们差不多是同时期的人,不知道为啥似乎毫无交集。目前看下来是站庄子的比较多(•‾̑⌣‾̑•)✧˖°
再说回《论语》,第二个先读的理由是里面有很多饱满的人物。除了孔子,他的很多学生都金光闪闪。你知道我最喜欢子路,不过这次我想先跟你说孔门研讨班的班长,子贡同学。
他第一次惊到我是他夸自己的老师,在《子张篇第十九》里: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宫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这也太会说话了吧。你说我的水平高,不是的,我的老师才是真的厉害,只是一般人不容易了解。
这个会说话的子贡还是当时的首富,他跟孔子聊的“仁”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全国每人发救济金;是名动天下的外交家,“子贡一出而五国乱”,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那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吗?不是。孔子的白玫瑰是颜回(我只有一个学生好学那就是回),孔子的红玫瑰是子路(如果有一天我要去隐居我就带着子路走)。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女,器也。何器?瑚琏也。”虽然是宗庙大器,但你依稀仿佛还记得孔子说“君子不器”来着。所以这是夸吗?不是吗?是吗?
那他对孔子呢?《孟子·滕文公》有这么一段: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孔子逝世以后,学生们为他守陵三年。然后众人与子贡告别,子贡一个人又守了三年。一个很会说话的子贡,国之重器的子贡,博施为仁的子贡,“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我想,这是深情吧。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老师,和他的第一批学生。所以《论语》难道不该先读吗?
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