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友杂谈

新年快乐,病毒肆虐,注意防护,望安好。
早晨起来,雪铺了一地,目之所及都是所爱之物,阳光洒在雪上反射出来的光,使世界也显得白了几分。
昨晚收到你的来信,思考了许久你所提问题,思绪很杂很乱,但很想与你交流,那就零零散散说下吧!
睡眠不好,想来多半是念人或事了,掉进了回忆的黑洞。不过说来我挺喜欢这种状态,因为只有这种时候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还活着。但这种时刻主人公多半是不好过的,朋友我也做不了什么,多的只能去感同身受,以文字聊表心意。
斷

1.有没有时常感到灵魂的孤独寂寞?
答:孤独是时常会有的,我是个比较喜欢独处的人,所以每每与自己相处之时多多少少会有孤独之感。但你所提寂寞之感,我一直持警惕态度,总觉孤独与寂寞是两个世界的两种状态,孤独并非寂寞,寂寞大多是情感诉求,以别人之身取自己所需之物,以聊慰藉,是一种精神空虚的外在表现。这点与孤独有本质区别,因为孤独者是充实的,是独特的,是凝聚了一个人沉重的命运之感。
我时常会提醒自己,如生寂寞之感,就要拿起书走出门或者拿起笔,努力驱赶,防止自己沦陷。对于孤独,自己以前有段难熬的阶段,那时总想寻求人的相知,以慰藉自己由孤独滋生的情感起伏,但往往适得其反,越是想找越是加重此种病痛,折磨了自己一段时间,找了很久不见,便停了脚步。此时突然发现孤独带来的病痛感有所缓解,此后慢慢开始尝试与内在的自己对话,不再排斥孤独,而是慢慢合理化此种状态,使之与生活融合,随我吃随我住随我行,再往后我发现孤独成了我的另一个好友(还有一个是内在的自己),写作需要它,思考需要它,平复情绪需要它,看书需要它,我开始与它共生,它成为了我的另一半,我们开始共同成长。
ps: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即不愿意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
舍

我们
时常感到孤独
却又害怕
被亲密关系所
束缚
2.有没有一个可以聊得来,产生共鸣之友?
答:这个也是有的,22岁后我开始喜欢表达,大多与朋友坐到桌子上会言不停语不休,大多是酒过三巡我还在表达(不是话多,是谈论观点问题),但再往后我慢慢选择闭了嘴,因为“说者有意,听着无心”,我发现我之于大多数人的印象只是能说而已,无人关注表达本身,关注言语本身。
现在给自己定了规矩少说话,能闭嘴则闭嘴,省下时间去看看书,书这位朋友是知情善意,你说他听,他说你读,说到这你应该也明白了,我的共鸣之友大多是白纸上的铅字,所以共鸣之友是有很多的,也是很有趣的。
新年之始,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简朋友圈,人愈少愈好,联系愈疏愈好,只留高中时好友家人即可,总觉得人的一生短暂珍贵,每个人的时间极其有限,朋友关系维持是需要时间精力的,没有谁能说一生能做到好友无数尽善尽美,大多都是暮年之时,摇椅之上,梧桐之下,对酌一人。而这些都是上天恩赐,没多少人能享有,我不再奢求此时能混的江湖好友、少侠遍布各处,我只求身边之人不渐行渐远即可。
ps:共鸣之友大多都是我自己的某一方面能聊的下去,比如书,只是我的知识领域;比如高中好友,只是情感生活领域。这些都是在某一相交之处相谈甚欢,但达至个人独特之处,外在之友无人可寻,有的只是另一个自己,我想人终其一生寻找灵魂共鸣之友(除伴侣),可能到了某一时刻却会发现这个人根本不存在或者发现这个人正是“自己。”
離
朋友
我知道
解救世人的唯一
良药
便是爱
但我无意被救赎
只望自绝于人世
无所挂念

3.有幸遇相知,搞丢了,甚是思念。
首先祝贺你有幸遇相知,想必这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根据你的来信我大多能感受你写下此段文字时的内心情绪,我不会劝你逃出此刻状态。我总觉得这种时刻是上天恩赐,能让我们看见对方的美好,自己的幸运,能感叹老天与自己开的偌大的玩笑,能悔恨自己的那一刻决定,能调动起所有感官只为响应此刻情感,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幸运。虽然心恸、思念,落寞、孤寂,但此时的体验至真至切,能让你看清一些东西,明白一些道理。
朋友,我想说:“如果思念那就让自己念的彻夜无眠,如果心恸那就让自己恸至濒死,如果落寞那就躲离热闹让自己被落寞浸没,如果空虚那就目空一切放空自己。”

ps:“搞丢了”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词,换个吧!“离开了”,一生之中我们会遇见无数的人,有的人会陪你走一程,有的人只是和你打个照面,这就是我们的行程,路上还有更多人等着我们去看见,收拾好心情,睁开眼睛去看。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送你也送自己一句话:“提前下车的人,余下的路,我不再奉陪愿各自安好。”—END—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