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恋爱的社会:果然单身是罪吗???
1
年年是我的一个朋友,今年26岁,单身也有26年了。
我们认识了大概有十多年,她身边从来都不缺乏优质的追求者。
大学的时候我问过她,对谈恋爱这件事持什么样的一个态度,当时的她回答我说,还没到谈恋爱的时侯,这个话题也就不了了之。
前不久,看到她朋友圈里转了一篇文章,大致讲的是恋爱时情侣之间的小甜蜜。
我心中一股八卦之火熊熊燃烧,这是悄咪咪的脱了单哇?!
于是我发了微信过去询问,过了一会儿年年回复了我,她说,她依然对恋爱没什么感觉。
不过,她的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该谈谈恋爱了。
年年说,这几年每次回家,迎接她的都是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有没有对象啊?什么时候带回家啊?眼光放低点,快点找个男朋友处着!
一提到这些,年年就很生气:“催催催,读书的时候要我好好学习,毕了业就要我立刻有个男朋友,男朋友是能从天上掉下来不成?”

社会不是把它起源和进步以及它目前的发展状态归功于少年时期的冲动,而是归功于成年时代的坚强和锻炼出来的能力,以及老年人隐晦的精明。
社会多像是一个冷漠的成年人呐,一点儿少年般的柔软也没有。
它小心翼翼地提防着“早恋”,又发明出新的词汇“单身狗”。
到了时间就一定要谈恋爱吗?谁说没有恋爱的生活一定是很无聊的?谁说单身就是罪呢?
2
韩国的高分短剧《强迫恋爱的社会》将选择单身还是恋爱这一问题提到了台面上。
女主韩莎朗二十一岁,大二学生,是一位漂亮开朗的母胎单身。
因为单身,所以她时时刻刻处在“强迫恋爱”的情境之中——与好朋友聚会时,三两句话就会扯到帮她脱单;
喜欢烹饪,就被贴上“符合男人梦中情人标准”的标签;INS下方的评论大都是在关心她的感情状况;
被同学看到与男生有话题可聊,就会被强行锁CP。

朋友们觉得,单身就是因为眼光太高了,如果一辈子就这么单身下去,脾气会越来越糟糕的;
不谈恋爱的人肯定不受欢迎超级无趣,永远都是一个人无所事事;一天到晚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过得多没劲啊!
女主在一次次的“关心”后爆发了:“我可不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我喜欢钻研料理书,还参加了摄影的社团,等回到家还要照顾猫猫;
要看的美剧堆积成山,要去打工、赚钱,还要赚学分、准备交换生的事。要做的事那么多,哪有时间谈恋爱啊。”

日子一天天的过,莎朗也开始想,是不是该谈谈恋爱了。
在遇到一个喜欢她的小哥哥后,草率地答应了男生的告白。
虽然也像其他小情侣一样,约会聊天逛街撒狗粮。
但莎朗常常会觉得很累很不舒服,在最需要人陪的时候找的依然是闺蜜而不是男朋友。
莎朗觉得,她之所以谈恋爱,是因为大家都鼓励她谈,她一开始就抱有一种从众、不想落单的心理,再者就是因为向她告白的男生人很好而且喜欢她。

最终这段恋爱惨淡收场。
就像闺蜜说的:谈恋爱是因为彼此喜欢,而不是因为对方人很好且喜欢自己。
长期以被期许的模样活着,真的会迷失自己啊!
3
《请回答1988》中其他人调侃善宇喜欢德善,德善就喜欢善宇,后来朋友们说正焕喜欢德善,德善就开始为正焕默默地付出。
德善感情屡次受挫后一直在想:“为什么没有人喜欢我?我不值得被爱吗?”

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最美丽的故事和传说都是与爱情有关的。
狭义上来说,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在实际生活中呢,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是喜欢。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 Rubin, 1970,1973)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宽容、关怀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喜欢通常是相互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
实验研究证实: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的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感觉。
所以在最后,我希望在一份感情中,我们是可以主动的去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
我希望我们可以去遵从内心的喜欢,而不是草率的只是因为需要一份感情。
总会有一个做好了准备的人,会和做好了准备的我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