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洞的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想。
在看《<星际穿越>中的科学》,得知黑洞是球体,一开始就得黑洞是个洞的视觉效果有问题。怎么推理都是球形的,因为引力无限大,根据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也不可能就是个洞周围啥也没有,也不知道连到哪儿去。
虫洞是一定要在扭曲空间之中,利用空间扭曲取得较短路程的一种现象。虫洞只存在过一瞬间,也就是粒子大小通道,科学家从当下的观测中并不能知道虫洞受力情况,以及能量情况。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正负能量相互抵消,虫洞就是安全的。
其实虫洞的出现并不能缩短地球到其他星球的直线距离,因为我们现在说的距离地球的长度,就已经是直线了,如果按照引力理论的话,其实是要按圆周运动到达相应位置,实际距离要远远比直线距离长很多,除非地球周围引力暴增把直线距离的几亿光年缩减到几百公里,然后这时候的虫洞(假设是一个正负能量相抵消的,可供人类通过的虫洞)才会起到作用。但是那样地球就进入了黑洞之中,就不存在了。因为这么大的扭曲空间的引力目前勘测的结果只有黑洞能做到。
其实那也就可以猜测,虫洞是位于黑洞之中的。而且应该是黑洞的中轴。就像是地球的旋转中轴的一样的轴。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必须要有中心,但是探测结果是没有中心。可以猜想,有比黑洞更高级的能量形式存在。这种能量目前来说可能没有探测到……
黑洞应该是有限度有质量的,因为银河系有边界,黑洞球体的大小有边界,黑洞像土星一样有银河系这种腰带,银河系也有边界,而银河系与其他星系没有相撞,证明黑洞的引力和运动轨迹是稳定的,相对固定的,猜测的话,原理也应该类似太阳的卫星吧,这样才能避免相撞,要是相互乱撞的话,就不会有银河系了。可以猜想衡量黑洞质量的量化单位应该是搞错了,要不然银河系就成了宇宙中心了,但目前看来(银河系是宇宙中心)是扯淡。
如果银河系是相对稳定的运动,那其他星系也是。
那样说来银河系和其它星系也会围着一种东西在转动。或者说像是构成固态物体原子一样,与其他星系引力斥力结合的恰恰能形成稳定的空间?就目前的观测来讲,这个概率不大。也就是说他还是像摊大饼一样的围着一种天体在公转。所以猜想,宇宙还是会有中心。
其实关于黑洞的猜想,也可以反推到太阳一类的天体身上。太阳的中心能量可以看成是一个微型的黑洞,而越往表皮能量越小,所以表皮的正负电的粒子会有各种聚变(也可能存在裂变)。因为能量越小,粒子之间的间隙就会越来越小,越趋于稳定。也就是存在了视觉上的固态太阳。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球体能量,包含着各种粒子,并不是固态。虽然比固态还坚硬。
就算变小也能保证有足够的能量维持出自己的星系。而聚变和裂变会让一部分粒子以光速飞出,也就是辐射出阳光。而这些粒子也就构成了地球上的稀有元素,也促进了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内核只是岩浆,就算回到初始形成阶段,也不会有有核聚变的条件。但是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与核聚变的衰减有着关联。也就意味着,地球本身就可以被称为天外来客。他在形成之后的元素几乎都是在宇宙中自带的。
对物理有研究的人喜欢把木星和太阳称为双星系统。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看,太阳的晚期大概就是木星的样子。木星的内部被检测出是一个硬核。科学家认为那也没合适冷冷的固态硬核。可是木星的表面却在发生着+1的原子核的核聚变。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奇观。但是内核的能量一定要比表皮的能量要大,如果内核真的是冷硬内核,那他的能量该如何比表皮大呢?木星表皮的能量已经比地核的能量要大很多了。所以学术圈普遍用气态来形容这种状态。但是它不是气体。没有气体可以核聚变,这个是要知道的。
但是如果假设木星的内核是一个特别小的类似黑洞的物质,那么探测器探测出来的结果可能也是一样的。而且也能解释为什么木星的表皮还在核聚变。或许,木星在形成之初也像太阳一样有自己的星系,而太阳要比现在大得多。以至于让木星围着他转。那么地球只能说是在木星衰落后的一个晚辈。
因为银河系黑洞的表皮确实存在上帝粒子活跃。而上帝粒子可以构成电子、中子、原子核等。如果黑洞的能量衰减,这些上帝粒子会结合在表皮,形成+1原子核中子电子等。进而银河系就会变得更分散。当黑洞的表面开始出现光,也就意味着,银河系就要变的彻底不存在了。那可以进一步猜测,如果表面被光包围,像发光的恒星一样,银河系就会变成一个恒星星系并且被吞并。随着光像黑洞内部渗透,那么可以进一步把这个发光的恒星简单地看成太阳,太阳的表面也会慢慢衰变,变成白矮星、脉冲星,而当这些光都变成了+1原子核也就是无电子的氢,那也可以简单地类比为木星,当氢在核聚变后变成各种原子核,电子和中子围住了原子核,也就彻底不再发光了,那就变成了类似地球的行星了,在各种衰变的过程中,黑洞的体积一直在变小,因为引力越来越不足,而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看为恒星的膨胀和爆炸,其实只是因为能量减小,引力不足结构更松散了,之后就变成无数颗行星和陨石。同样的因为引力不足,他的星系中的天体数量也会先行减少,天体之间的距离会迅速拉大,因为引力的衰变是从最外圈向内衰变的,所以恒星在衰变膨胀过程中吞噬自己的星系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意味着,黑洞在能量消耗殆尽后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化为各种各样的陨石。
那么也可以正推。假设与银河系相似的其他星系,中央都是由大黑洞组成那是否与银河系在相同的轨道上围着某种比黑洞更高级的能量进行旋转呢?那银河系的公转速度又是多少?银河系又在什么样的轨道上进行转动呢?
那这样说来,我们的宇宙中肯定存在边沿角速度大于光速的物质。当然不是指黑洞边沿。是指的被黑洞围绕的更高级的能量的边沿。根据黑洞的力量,可以猜想,这个高级天体边沿的影响范围很大,甚至是包含了银河系。会不会是所谓的“暗物质”和“反物质”呢?([允悲]我用“暗物质”“反物质”来形容微量物质,但不是物理中的定义,就算看到了也不要混淆。我这里的不是定理[允悲],对于物理学术是一种误导[允悲],千万不要信。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形容它们,抱歉了。)
暗物质和反物质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他们的角速度都大于光速,所以他们既不发光也不反光,但是他们体积和质量要远远小于光子,而反物质的质量远远小于暗物质的质量,反物质已经小到了,所携带的能量也不会对光子的运动产生太多干预,所以光子在其中穿梭不会受到影响。就像是鱼在水中游一样。暗物质的质量已经小到了人类现存科技远远无法观测的地步,就算科技再进步三代,也无法观测的物质。
尽管是这样,但是光子也好上帝粒子也罢,他们所携带的能量(不论是电能、动能还是其他形式的能量)都会被反物质所吸收,反物质会长大,长大后到达一个不再吸收能量的临界点,进而变成暗物质,暗物质的吸收和释放能量是相对静止的。但是也是超光速高速运动的,而且存在时间极短。也就是构成黑洞中轴虫洞的物质。黑洞的中心应该没有文中定义的反物质,因为黑洞要维持银河系的引力,只能释放巨大的能量不能吸收能量。反物质是会吸收能量物质。如果聚集了大量的反物质才会引起黑洞吞噬银河系。
暗物质会在吸收足够多的能量之后变成类似上帝粒子那种微量物质。但他们并不是上帝粒子,是这种物质的速度依然大于光速和上帝粒子,质量也远远远比上帝粒子要小,(如果有类似恒星爆炸,的巨型能量聚集出现的话,但是恒星爆炸的能量远远不足它们产生黑洞)他们会迅速聚集形成黑洞(就像是龙卷风一样,只不过黑洞是球体,而且也不一定会形成黑洞,还可能比黑洞的能量级别更高的天体)。但是文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是宇宙起源物质,这种吸能物质应该不仅只有这三个级别,应该会有上百个大级别,大类下设小类,也是很复杂的粒子们,到底有多少也只能靠着科技进步的进一步探测,而关于他们的名字也得起的很科幻,搞得跟密电码一样难懂。黑洞也应该有非常多的大层次,每一层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小层次。介于暗物质和上帝粒子之间的物质构成了黑洞的一切。
而反物质的运动速度(震动、角速度等)也远远大于暗物质,但是由于质量过小它的存在并不会对暗物质产生影响,而且受其他物质的引力、能量等影响。就好比在雨中奔跑的人不会被从高空坠落的雨滴砸死是一个道理。但雨滴也不会因为空气阻力而停留在空中无法降落,它还是会高速下落。
反物质、暗物质就像江海河流一样,是流动的。不断作用的。
也就意味着,原子的衰变死亡与反物质暗物质吸收它的能量相关,反物质吸收一定能量之后变成暗物质,暗物质要么继续吸收能量要么释放能量变回反物质,跟周围“物质”的引力和能量相关。那么问题来了,那该是多大的能量才能把这些量子聚集在一起?我们的宇宙又是通过什么才把他们聚集起来的呢?是否真的只能靠大爆炸这种能量来完成物质的转化呢?会不会存在微转化,只是在相互变动,不会对天体造成任何影响呢?
宇宙的诞生是靠大爆炸,那宇宙到底是一个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体系呢?目前科学家的探究是宇宙还在不断膨胀也就是说现在的宇宙很可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如果是封闭体系的话,它不存在可以扩张的空间。也就是宇宙并不是最大的天体。那宇宙与宇宙之间又该是怎样的运动呢?还是环绕吗?或者说是并列?
也就是黑洞不是一个无实物能量集合体,它包含了能构成万物的粒子,拥有高级的无法被探究的能量。而黑洞是一个能量体,不含物质,的这个印象一直在外行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当然,当某个人的速度快于光速后他能回到过去的思想甚至在内行的思维里也根深蒂固………………
时间穿梭是个很沙雕的议题,毕竟这里的时间是指的原子时间。当原子运行的速度越快,越接近光速,原子核的速度越接近核外电子的速度,也就是原子衰变到消亡的时间会被延长,也就是当物质运动速度越快,物质的寿命越长;当原子达到光速运动时,原子核的引力就完全不能抵御速递带来的冲力,就完全分散开了,也就变成了光子,也就是所谓的时间静止;当原子以超光速运动时,原子就会被彻底分解为比光子更小的构造粒子。这个加速过程就是“当速度大于光速时,你可以回到过去,你可以返老还童”。能穿梭的前提,是你得是一颗原子。但原子是构成实体物质的最基础的粒子,人也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人类制造不出可以承载自身而能抵御原子速度的容器用于时间穿梭。
其实说是能找到人类居住的第二星球感觉不太可能,因为太阳引力和辐射的条件是无法被忽视的硬性条件。而太阳系受其他星系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殊条件也是无法被忽视的。那也就是说需要找到与太阳系外在条件一模一样,并且与地球外在条件一模一样的星球,才能作为第二地球存在。可能真的存在。因为远观的探测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人类应该不可能到达那样的星球。
给人一种感觉,火星也好空间站也罢,其实都是便于观测更远的宇宙而设定的。如果在火星能利用机器人建立观测站,那空间站的存在也就是没有什么必要了。或许也对其他需求有存在的必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