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纳贝尔贝多芬
有不少朋友感到好奇为什么我从来不提及施纳贝尔,这个问题我最近经常思考,毕竟我对他的绝大部分录音是非常熟悉的,在某个阶段也经常反复聆听学习。倒不是他技巧的不干净引起我的不适,而是我越来越觉得他的理念里面有种很rhetorical的东西让我不那么喜欢。这个特质其实特别巴洛克,但是到了海顿以后的德奥音乐里面我更希望听到architectural的东西。所有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包括诗性的和即兴的元素应该置放在bare structure里面。而Schnabel的理念是修辞化大大多于结构化的。举个例子,他弹的贝奏101里面,第二和第四乐章里面的各种节奏时值让位与大动态的gesture,小音符的比例不单只不正确它们是不重要的。音乐律动的swing取代了节奏森严的等级制。所谓大格局和细节的关系我觉得肯普夫和巴克豪斯展示得更为正确,同时也更为立体化。慢的音乐里schnabel经常有令人惊叹的魅力,莱榭蒂茨基的歌唱性和expressivity当然还有他本人与生俱来的朗诵性,只是当我们追溯本源到音乐本质的时候似乎我更喜欢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演绎。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