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的压抑(中)
我想回家
踏入基层后,我很快就成为了一名“表哥”,每天都在报表,或者催村里的人报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表格。有的表格我和同事都搞不明白,还要催村里人上报,想起来也是难为村干了。有时候一个表格要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七八遍,而我也变成了报表机器,机械麻木地每天重复着。
其实在这个单位上班前,我也考上了离家更远一点的教师编,考虑到离家更远,而且有服务期,所以权衡再三,选择了基层的单位事业编。然鹅,我的心中有一个教师梦,当初辞职回家也是一心备考教师的,只不过误打误撞来到了这里。
到基层上班的第一个星期,一种巨大的压抑感随之袭来,随着时间的深入,压抑、枯燥、孤独始终伴随。我也很后悔,觉得自己选择错了,当初就应该选择离家远一点的教师编,起码是我喜欢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一看到学校、学生或者是与学校相关的新闻,心里面就特别的难受,明明可以在学校上班,明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乡镇单位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开会的时候都是方言,而我基本上听不懂(虽然和我老家同属一个市)。记得第一次开会,分配任务,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工作任务是啥,只能问办公室同事,直到半年后,才基本上能听懂当地的方言。
身在异地,本来就内向的我,愈发自闭,在这里我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虽然我渴望和这里的同事交朋友,然鹅,压抑、自闭、枯燥的日子,磨碎了我的热情和动力,我也努力的去融入这个圈子,可是始终不能如愿。
基层工作多如麻,除了工作日,节假日也经常加班。
2018年的劳动节,正好轮到我值班,也就没有回家,一个人在办公室待着,似乎感觉被大山压的透不过气来,无助、迷茫、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值班闲暇,我拿着教宗资料,找一个空旷的地方背书,那种孤寂和落寞,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两年前的劳动节,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有种一言难尽的悲苦。
那时,村里有一位下派的扶贫干部,是从省城过来的,为人很亲切,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晚饭过后,他就带我一同散步,这是我在基层唯一的爱好,也是值得回味的时光。散步,可以缓解心理上的疲惫,走累了,就想休息,自然不会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他告诉我,山区的道路都是圈圈,不管怎么走,终究能回到原点,每天他都带着我走不同的圈圈。他说的没错,大山里的路真的都是圈圈,只要把握住方向,走着走着,就回到了原点。
在食堂吃完晚饭,六点多,我们就一道出发,有时候走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宿舍,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带着雨伞出去,有时候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大暴雨,撑着雨伞,漫步山林,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吧。至今,我仍然保留着散步的爱好,自己也摸索着其他山区的小圈圈。
散步的时候,他常常鼓励我接着考走,在离家远的山区乡镇,是看不到未来的。

而我,也在时刻准备着,准备着那个可以让我跳出大山,回到老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