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有趣的“副本”--篆刻小史[1]
文化与历史同气连枝,艺术与民生互为功用,看似千头万绪,实萦如缕牵连。求学若只 “管中窥豹”所得必然极其有限,唯有“抽丝剥茧”方获意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读一读历史最有趣的“副本”--篆刻小史。

篆刻是小众的艺术,印章却具有大众的功用,印章与篆刻,虽是两个概念,但无法独立开来。印章历来具有丰富的实用性,它与国政、民情密不可分,可以从其材质、用途、文字、制度等看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的演变。而篆刻艺术则是印章的艺术化过程,包括篆法,刀法,章法的发展变化。篆刻本身和书画师出同门,讲究刀石相激的刀法、分朱布白的章法布局,宋元以来文人深入参与印章发展并蕴发了篆刻艺术,使篆刻成为文人生活与中式审美的映照。篆刻这一附着于印章实体上的艺术,产生自最朴实的社会审美,而渐发展成为文人的精神世界,篆刻虽“小技”,却非“小道”也。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通过篆刻史去了解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却能以此为契机,以小见大,解读游走于文化之中的因果。历史并非“剪不断,理还乱”,本应是“剪不断,理不乱”才对。

三代溯源
夏商周(西周)三代被称为上古时代[注1]。《尚书·汤誓》讲了商汤伐夏桀之时:“汤放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于天子之坐左,复而再拜,从诸侯之位。”这是关于印章最早的记载。上古时代尚未形成明确的社会分工,大凡祭祀、征伐、占卜、农耕等,均使用同一方印章。当时印章并非用于钤盖而是用于凭信。甲骨文字形“印”,从“爪”从“节”,即用手持节,取信于人,以示尊卑。人无信不立,上古社会已有“信”的需求,从这一点上看,夏商作为中华文明之滥觞不无道理。



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方铜商玺,有印文,有印纽,符合印章的形制,将印章存在的实证推溯到了3600年前的商代。三方铜玺当中两方的印文和商代铜器铭文相同,专家考订为家族族徽。另一方为带有田字格的四字印,印文推测为“孑刂旬印直”。李学勤教授认为“孑刂旬”为族氏和私名,“印直”在铭文中作“抑埴”解。《老子》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就是粘土,“抑”为按压,“抑埴”相当于用印按压于粘土之上。



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发达,出现铜玺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顺理成章,但铜并不是印章最早使用的材质。在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陶印模,其功能是复制纹饰或者族徽性质的文字图形,也类似一种征信符号。虽然并没有古代陶印流传下来,但陶器上却遗留有玺印的痕迹。代表印章的“玺”字,古作“壐”,后作“鉨”,再作“玺”,字形先从“土”,后从“金”,最后从“玉”很可能正是因为印章早期材质的演变。古代并不用“印”字,印章的材质除了铜和陶,还有金、银、玉、犀象骨角等,选用材质皆“各服所好”。秦统一后,规定独天子印可称“玺”,又独以用玉,其他人则用“印”称,汉代开始又称“章”。

[注1]周:武王定都镐京(西安西南)起的近300年为西周,自穆王后,王室遂衰,厉王幽王更不是良主,申侯和犬戎骑兵弑幽王,西周亡。自幽王之太子周平王迁都洛阳起为东周,东周延续近500年直到秦一统天下。周朝是典型的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东周时天子已经式微,不能号令天下,诸侯群起“政由方伯”。以赵、魏、韩三家分晋为界,东周前后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以齐晋秦楚几个大国为霸主,一众小国听命于大国。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小国不能自立,大国搏以存亡,渐趋统一。习惯上,我们把西周和夏商并称上古“三代”,而将春秋战国称为“先秦”。
面貌初具
周代开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印章开始具有明确的功能。《周礼·掌节》记载:“守邦国者用玉节,货贿用玺节。”掌节,是周代的官员,负责保管各种“节”。诸侯派遣使者用玉节,出入国都城用符节,通行道路用旌节,运输货物用玺节,各种节需要在有效期内归还。玺节,即印章,是周代准许通商的凭证。《周礼·秋官·职金》有更详细的记载:“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者,辩其物之媺(同美)恶与其数量,楬(标明)而玺之。” 职金这位官员要标注货物的品质与数量,然后用泥封住包口,加盖印章封存起来入库。“楬而玺之”,以泥和印来封物是货物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周代史书上频频出现“玺之、玺书”等记载,用于货物流通的印章主要都配合封泥[注2]使用,和前文提过的商玺上出现的“抑埴”两字不谋而合。
[注2]封泥:又称泥封,印章按于未干的陶泥上,待干了以后作为实物和椟函封缄的凭证。不同等级的文书,所用封泥的颜色也不同,譬如封禅用金泥,诏书用紫泥,常人用青泥。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十余件封泥,其中有数十枚“严道橘园”“ 严道橘丞”,当是汉代蜀郡供奉或者转运柑橘的遗物。直到魏晋,纸素代替了简牍,封泥才丧失“封物凭证”的功能。然而印章用于封缄文书、物件的功能仍然留存,只是将载体从泥改为纸张而已。宋代文同就有一首诗《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枝》,说到:“筠籢包荔子,四角具封印。”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大量的官印产生,印章广泛甚至主要用于政治方面。印章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政府行使权力的工具。

商和西周两朝虽然也有锦帛、漆器、竹简可以用于书写[注3],但文字传载仍然以甲骨和金器为主,春秋战国开始大量使用竹简文书,公文、书信大都写在简牍上,印章则随之用于封缄以防私拆。把“简牍”与“检”(上书文字的木签)一起用绳子捆绑并打结,称为“缄”。为了保密并防止私拆,检上除刻有捆绳的深沟外,并凿有一方孔,便于将绳子打结处塞在方孔内,上面用泥封紧,泥上加盖印章以为凭信。《史记》记载:“孟尝君在秦,被昭王忌惮,他更封传,变名姓以逃出函谷关”[注4]。“封传”是当时官府出具的出入境或者投宿驿站的证明,具体的样貌虽不得知,但很可能也是印章的一种应用。现今存世的封泥超过四千方,绝大多数是官印,远远大于同期存世的官印数量。
[注3]:在商代时就已经开始用毛笔书写。在一些甲骨上还残留着墨书的痕迹。

[注4]:“鸡鸣狗盗”的典故正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同一故事。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并欲杀之,孟尝君的食客装狗潜入秦宫偷出狐白裘,孟尝君将白裘献给昭王爱妾,请她说情让昭王放弃杀孟尝君的念头。成功后孟尝君连夜出逃,并改名姓和公文。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反悔令追捕孟尝君,偏偏关门要等天亮鸡叫后才能开启,孟尝君的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
《国语·鲁语》里有一个故事:“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与之玺书。”季武子[注5]是鲁国重臣,趁鲁襄公去楚国的时候,占取了卞城。他让季冶去迎接襄公,并追上季冶给他一卷封好的文书,文书中季武子为掩盖自己的阴谋,向襄公解释说:是卞城的人叛乱,所以我才率众讨之。“玺书”即当时常以印章封缄文书。
[注5]季武子:这位季武子在《论语》中很有名,《论语》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说的就是季氏逾越君臣之礼的事。后来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家日强而鲁主渐弱,鲁国不国。
封泥封缄的功能,直至秦汉仍非常流行。秦始皇在“章台”处理奏章,荆轲刺秦和完璧归赵的故事均发生在章台。一捆竹简即一本奏章,官员钤好封泥送到章台,值守官员要呈皇帝亲自验查封泥的完好,才能敲掉封泥御览。
印章的使用并非只有通过封泥这一种途径,还有印泥和火烙。在战国中期楚墓中曾出土的黄绢边缘,墨书有“女五氏”并印有朱文印一枚,印迹鲜亮,似用朱砂掺黏性物质所制,推断为织造者的身份,这就是印章的功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个功能上多见于陶器,在战国陶器上大量留存着制陶机构或者工匠的专用玺印。用玺印在漆器、木器上“物勒工名”,则采用火烙的办法。


战国时代还用印玺打制陶范,在金币上浇铸文字,出土“郢爰”[注6]字样金币较多,世称“郢金”,也称“印子金”。 [注6]郢:楚国都城。爰:古代重量单位或者货币单位。
印章早期的功能涉及:取信于人、物流凭证、文书封缄、物勒工名。“取信于人”是印章最为基本的功能。《篆刻小史》接下来将分五章,为你揭开篆刻与历史的层层故事:
一,战国古玺
二,印宗秦汉
三,唐宋杂陈
四,元明启蒙
五,清代盛流
围观有趣的艺术小史,参加酣玩的雅集,我们在这里:
yanshantang@vip.126.com
电话13520714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