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青春期的“我是谁”
从小学开始被我妈逼着每天写日记,记了好几本流水账。翻看这些流水账,羞耻至极,大部分是伤春悲秋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谁是真的了解我。抛开具体的内容,青春期的日记主要还是在思考“我是谁”。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想的大部分问题都在于围绕我自己 展开,从脾气,性格,爱好等等,在小我的天地里探索的不亦乐乎。
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再写日记,也就是从那时起,对自我的思考陷入停滞状态。也有可能是在上大学以后,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每天只是关注自己的话必然会忽视外部。说到底,如果外部事务足够之多,对内在的探索必然会降低。
十几岁时不断思索我是谁,对我现在而言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明白自己的缺点和优势,掌握自己情绪的发展。
当然这都是经验主义在作祟,如果生活中有意外的因素出现,处理能力还是非常幼稚,还是要多多创造出现可控意外的机会,了解在不同情况下,自己的能力与反应。修内才能处外,喜怒不形于色不是成熟的标志,能够控制喜怒在合适的场景下并游刃有余方为上。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