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疫区日记前,先收到了疫期来信
自从学校3月13日宣布闭校以来 (suspending in-person classes and campus activities),每周不断都有突然的消息和随之带来的压力,不断在临近崩溃和舒缓心态之间徘徊,心力交瘁到日常的交流都有些困难。对突然强行毕业的难过是比较容易缓过来的,虽然很多想见的人也许再也不会见到,一些毕业时的打算也不可能如计划进行,但这些都是小事。想到这届毕业生的求职才觉得艰难起来,前几天收到一些消息,细节不说,大致是过去几个月的升学计划不可能在近两年实现,所以要迅速调整心态去求职,走另一条路。其实也还好,最近动荡,太多人前途未卜,我至少无需忧愁衣食住宿。但想道理没有办法时时刻刻说服心态。昨天比我阅历丰富一些的朋友劝慰我You will learn how to swim in deep water. 在陆地上还没有学会很好地走路,却是时候要转为水生了。
过去几周没有一点动力写毕业论文,而毕业论文或许还只是各种challenge中比较小甚至比较浪漫的一个。马丁在家事缠身之余终于回了邮件,第一封邮件开头就只有简短两句: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终于约了zoom的thesis meeting, 跟他详细解释了这几周发生的种种,末了加了句I am also trying to learn how to swim in turmoil. 他速速回邮件,Glad to hear that you continue learning to swim (you started before the lockdown, right?)! Good to have something to do other than academia and worrying about life and the world. My dog and I go to the river a lot... 这个人真是太可爱了。
今天打开豆瓣终于有了想要写疫区日记的冲动和想法,但看到有些友邻陆续po了微博微信及其它联络方式,连讽刺的想法也没有,只觉得累而可笑。此时倒是先收到了友人的来信,po在了她的脸书上,是写给我的,却也是写给其他人的。
【如果能把一切都當作地震】
仙姑課上請大家準備疫情以來觸動很深的照片或新聞。我想了很久,最後也沒有講,因為覺得大腦走的路(又或者是心事)有點過於曲折。
疫情以來觸動很大的一本書卻與瘟疫無關,講的是日本的311地震。
書的中文譯名和英文原文看起來不太有關,Ghosts of the Tsunami和《巨浪下的小學》。好朋友在我推薦下看了這本書,然後對我說,更喜歡原本的英文書名。我剛剛好相反,喜歡極了「巨浪下的小學」。因為在我看來,那唯一一間在311受難最嚴重的小學,正是日本在應對災難時唯一的漏洞。
或許這本書的確可以這樣解讀:在受害者的親人們和體制抗爭抗爭、要求賠償的反覆結盟、反目,互相不理解、不包容,面對痛苦自己讓痛苦更痛苦,如此種種的過程中,暴露出日本文化中深層次的問題,日本文化中潛藏著她自身的鬼魅幽靈。
可我想這不是唯一的解讀。我還看到其他:書的作者是一位旅日多年的英國記者,311當天,他在東京感受到的是日本對於地震和海嘯到底有著多麼充分的準備,幾十年的習慣、適應以及準備。他也數次強調,同樣的災難如果發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會像在日本傷亡這樣少。
那唯一的一間小學之所以會發生最悲痛的事,是因為它是唯一一間沒有準備好的小學。
如果整個國家、民族,每個人一生的時光裡,都把地震和海嘯當作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懷抱僥倖的心理。地震不是不可面對的,也不是西西弗斯的山。
疫情以來,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快樂起來,有時被問到為什麼,我說因為我看不到現在這一切的盡頭。那不準確,可能有個更準確的說法,這樣的日子,人們都太難真的開心了。可是《巨浪的小學》讓我不停地對自己說,去適應,去把疫情當成日本人的地震。
不只是疫情,愛也是,分手也是,失業也是,收到拒信也是,所有重大的得到和失去,都是屬於我們生命的「日本人的地震」。
好好準備,來的都是日常,不要僥倖,日子和心都會好過很多的。
這些年來看了很多和311有關的作品,建築師隨筆、電影、影集、小說、詩,目前最痛的一定是《巨浪的小學》,我看到網上的書評寫,看著看著會必須停下來,因為太痛了,受不了。
可是也是《巨浪下的小學》,讓我更知道如何看待疫情,如何看待傷心。我很欣賞北野武說311,不是一次死了兩萬個人的這一件事,而是一個人死了這發生了兩萬次的事。我也很喜歡伊東豐雄在311後看到人的重生力量。
所有的災難幫我們篩選出那些閃閃發亮、真正值得我們追尋的大腦和心靈。這雖不是原初的目的,但多少是重大的收益。這次疫情顯然至少讓我們看到了Bill Gates和中研院現任院長。
以上原本是我欠一位朋友的信,但是也想說給我更多的朋友。
疫情最嚴酷的那段日子,我離開虛構的文學世界,轉而前所未有的大量去讀紀實文學、科普讀物。於是多麼意外,我也從這樣始料未及的日子裡獲得了禮物。
(書中還有非常多內容我沒有觸及,請讀讀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