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如何理解孩子的依恋行为?
你是怎么理解依恋的呢?
是你和男女朋友或者伴侣的关系?
还是你和父母的关系?
又或者是你和孩子的关系?
无论是哪一种,我们发现,我们所说的依恋是各种关系里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也许听说过,弗洛伊德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爱与工作。依恋探讨的就是爱的问题。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写了一套书来专门探讨依恋关系,这套书就是《依恋三部曲》,包括三册,分别是《依恋》《分离》《丧失》。
依恋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值得我们去研究?很多人开始关注依恋这件事是因为在亲密关系当中遇到了问题或者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行为有些困惑。实际上,人类成年之后的依恋关系也都来源于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

可能还有很多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孩子哭了,你想去抱抱她,但是长辈可能会说,不能总抱她,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孩子哭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抱她?
以前人们认为,孩子只要营养充足就够了,这个说法的原话是:“爱起源于依恋关系中对营养需求的满足。”通俗地说就是,那时候就连研究者都认为,孩子只要吃饱了就行了。但是就像对待地心说一样,人们会不断地去求证,去检验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发现,舒适的触感可以使小动物们产生依恋行为,但食物不会。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会发现类似的事实,孩子总是喜欢亲近那个陪他时间长的家长,即便另一个家长可能给他很多零花钱或者买很多玩具给他。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发现,如果孩子没有被及时抱起来,他通常会在这段时间发展创造力,他会想象一个妈妈,在内在创造一个可以帮助他的妈妈形象。

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在刚开始哭泣的时候是在释放信号,如果养育者能够及时出现并且照顾他,他就会发展出良好的全能感,感觉生活是可控的,就会觉得相对安全。但是如果养育者在婴儿已经哭到绝望了还没有出现,他就会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他会很绝望,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不安全,在他需要的时候没人能帮助他。所以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只要养育者能够在婴儿感到绝望之前出现并且给予安慰,那么婴儿依然可以发展很好的依恋关系,并且能够在等待父母到来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力。用温尼科特的话来说,你不需要做到完美,你只要足够好就可以了。
但是,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样才算足够好呢?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一些研究者的观点是,孩子的妈妈通常可以凭借本能就可以做得很好,通常由于受到激素的影响,孩子的妈妈更容易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和需要。所以有这样困惑的妈妈不妨放任自己用本能去感受一下孩子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可以多了解其他孩子的发展历程,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感受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对待孩子才能给他更好的支持。
《依恋》这套书的作者约翰·鲍尔比和他的同事们对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了观察。他们观察孩子的成长,也观察孩子与主要养育者的互动,然后他们总结了一条人类的依恋发展的路径。

如果说大家想要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依恋理论,推荐鲍尔比的这套《依恋三部曲》。
这套书始于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研究,他花了三十多年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这三本书,是关于依恋理论的最经典的著作。
这套书一共三册,分别是《依恋》《分离》和《丧失》,《依恋》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人类的依恋行为的起源,,《分离》详细叙述了我们在分离当中的一些反应,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丧失》探讨了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讲述了不同阶段的人丧失挚爱的表现,和丧失这件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影响。

这套书能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我不爱社交,但有时候又会觉得很孤独?为什么总是因为类似的事情跟男女朋友、家人吵架?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们很难和父母共处一室超过一个星期?我们都知道童年经历影响了我们,它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现在的我们能做点什么?
这套书还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面对分离时是相对坦然的,而有些人在分手时明明不爱了却放不开,还可以:
- 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从小到大的关系。
- 帮我们看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妈妈是超人》……
- 帮我们理解不能说话的婴幼儿他们在表达什么?
- 帮我们理解幼儿园里哭闹的孩子。
- 帮助我们面对分离、丧失,处理那些暴风雨一样的消极情绪。
- 给我们一个看待个体和人生乃至这个世界的全新的视角。
- 帮我们在辅导作业的焦躁时刻平静下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
当然,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
有更多与依恋相关的问题想要去解决,
欢迎3月27日(本周五)来参加
世图精心准备的本系列解析直播!
▼▼▼

直播主题
如何理解孩子的依恋行为?
——大师系列经典解析之《依恋三部曲》
直播时间
2020年3月27日 19:00-20:00
直播地点
广州弘道淘宝直播
扫描上面海报中的二维码
即可进入直播间观看
主讲人
世图心理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