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翻书“捉虫”记
【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
翻书“捉虫”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很小,偏居乡村,成长的历程与太多的好书无缘。多年以后,我游走于不同的城市,必寻访当地的旧书市场,买些心仪的旧书来读,算是补课。
我对八十年代的出版颇为信任,其时,出版界渐渐摆脱极左意识的束缚,媚俗的市场化还不是主流,编辑的认真态度也让人放心。那时一本书的出版,至少需要一年半载,这一点,对比前言后记写作时间和出版时间可知。其间自然有制版印刷还是“铅与火”误时,编辑的严于审校也是重要原因。即便如此,失误终是难免。在我淘书的经历里,不时可见那个年代的出版物中夹着勘误表,那当是书印成后,又发现了校对失误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及此,虽然也有吃到沙子之感,但还为编校者的认真而感动。
后来,印刷业告别了铅字排版,迎来了“光与电”,相应的,出版周期大大缩短。出版的速度加快,品种增多,而书里却再也没有勘误表了。错误当然会有,或许编校者迷于局中,看不出来,或许发现了,觉得过于麻烦,要牵扯诸多部门,而列出勘误表就是打自己脸,还影响自己的奖金,况且,这书又不参加评奖,或许读者还看不出来呢,就这么的吧。那么,等到再版重印时再改正吧,可市面上的书,大多只是几个月的店售寿命,那些失误,也绝无机会修正。我在书店工作时,有读者来退书,理由就是错误太多,有盗版之嫌。
不是每本有错误的书都要退的,于是累月经年,每位书友心中便都有了一张勘误表,不断增加内容的勘误表。说说我的勘误表吧。可以确认的是,下列有编校失误的书,其作者都是我敬重的,其内容都是我喜爱的,否则我也无缘发现它们的错误。指摘白璧微瑕,同时也要表达我对出版者的谢意。坊间肯定更有错得离谱的书,但那些未入我眼,不提。
看多了有编校失误的书,总能洞悉其中的规律。《莎乐美的七层纱》(周黎明著,花城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里,由“想见甚欢”(P19)、“徨论”(P178)、“小学三年纪”(P240)之误,可见文字录入者选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同一本书代后记,作者名居然署作“周黎晚”,明显是文字录入者又换成五笔输入法了——你总不能怪汉语同音字太多,也不能埋怨都是王永民惹得祸吧?你还别说,五笔输入法在出版界挺受人待见的,且举几例。《伶人往事》(章诒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第325页第一句,梅兰芳的“芳”误为“芒”; 《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版权页,“插图设计”的“插”误为“播”;《门萨的娼妓》([美]伍迪•艾伦著,孙仲旭译,三联书店2004年12月出版)译后记中,“面世”误为“画世”;等等等等,皆为五笔拆字输入选择失误的结果。文字录入者(很可能就是作者)是有责任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编校不力。
编校不力,如果是水平问题还好说,假以时日可以提高,但如果是态度问题,就让人生厌了。某些书里错误的存在,总让我疑心是编校者偷懒,以例佐之。《舞动红楼梦》(蒋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中, “原著”的“著”误为“着”(P10、P101), “干净”的“干”误为“乾”(P111),等等,也许是内地出版者直接拿来台湾远流的电子文本,由“繁”化“简”不彻底所致;《非常道》(余世存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节自各方著作,取“世说”形式,展现近世中国众生相,兼及时代风云,缺憾之处,是编者未注明出处,且既是引言,难免与原句有出入,限于学识和视野,我只找出两例:一为徐志摩诗句“我不知道风向哪个地方吹” (P60),“地方”应为“方向”,一为路遥的书名《早晨从中午开始》误为《早晨从十二点开始》(P97);《汉字王国》([瑞典]林西莉著,李之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的编校失误,就我所见,如唐山大地震的时间,误为1975年(P160),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误为1905年至1907年(P142),等等——此书责任编辑是汪稼明,后来,汪调往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仍是其责编(却署名为汪家明),《汉字王国》由三联书店再次推出,修正了原版编校的失误,让人欣慰。
内文中的失误倒也罢了,面对十几万几十万字的稿子,编校者难免力有不逮,而那些失误混迹于十几万几十万字中间,读者一般真还看不出来。可封面封底上出现失误就不应该了,那可是书的脸面啊。《伶人往事》封面目录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章节名,可比照书中目录与正文,读者不禁会反问编校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路走来一路读》(林达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封底有“译者简介”,错得让人莫名其妙,这书可是林达的原创作品,何来“译者”?如此编校,是当不得“认真”的评价的。
近年倾心编辑《读库》的张立宪,在《被认真对待的感觉》一文中说:“一些人不认真,是因为他不敢认真,他怕自己的认真反倒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就做出一副不屑认真的样子,其实是一种逃避。相对认真来说,不认真更像是一种作秀,一个为自己预设的理由——别怪我没干好啊,因为我本来就没想好好干。问题是,他可能自己都清楚,他几乎没有好好干的能力,于是就摆出一副不好好干的态度。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这是钱钟书先生说的。认真也很较真,许多人认真不起。”说实在的,就冲他这番话,我便对《读库》的品质多了几分信心。他说的是某些作者,可又何尝不是刻画了某些编校者的形象?
出版人真的“认真不起”了吗?如果意识到自己还不够认真,那么从现在做起,从你手里的那本书稿做起吧。毫无疑问,读者就是消费者,现在是吃了哑巴亏,不和你计较,等到消费意识增强,要告你召回那些书,校正重印后再投放市场,可如何是好?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的读者渐多,最终会踢掉你的饭碗踢倒你的牌子。
20080719
翻书“捉虫”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很小,偏居乡村,成长的历程与太多的好书无缘。多年以后,我游走于不同的城市,必寻访当地的旧书市场,买些心仪的旧书来读,算是补课。
我对八十年代的出版颇为信任,其时,出版界渐渐摆脱极左意识的束缚,媚俗的市场化还不是主流,编辑的认真态度也让人放心。那时一本书的出版,至少需要一年半载,这一点,对比前言后记写作时间和出版时间可知。其间自然有制版印刷还是“铅与火”误时,编辑的严于审校也是重要原因。即便如此,失误终是难免。在我淘书的经历里,不时可见那个年代的出版物中夹着勘误表,那当是书印成后,又发现了校对失误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及此,虽然也有吃到沙子之感,但还为编校者的认真而感动。
后来,印刷业告别了铅字排版,迎来了“光与电”,相应的,出版周期大大缩短。出版的速度加快,品种增多,而书里却再也没有勘误表了。错误当然会有,或许编校者迷于局中,看不出来,或许发现了,觉得过于麻烦,要牵扯诸多部门,而列出勘误表就是打自己脸,还影响自己的奖金,况且,这书又不参加评奖,或许读者还看不出来呢,就这么的吧。那么,等到再版重印时再改正吧,可市面上的书,大多只是几个月的店售寿命,那些失误,也绝无机会修正。我在书店工作时,有读者来退书,理由就是错误太多,有盗版之嫌。
不是每本有错误的书都要退的,于是累月经年,每位书友心中便都有了一张勘误表,不断增加内容的勘误表。说说我的勘误表吧。可以确认的是,下列有编校失误的书,其作者都是我敬重的,其内容都是我喜爱的,否则我也无缘发现它们的错误。指摘白璧微瑕,同时也要表达我对出版者的谢意。坊间肯定更有错得离谱的书,但那些未入我眼,不提。
看多了有编校失误的书,总能洞悉其中的规律。《莎乐美的七层纱》(周黎明著,花城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里,由“想见甚欢”(P19)、“徨论”(P178)、“小学三年纪”(P240)之误,可见文字录入者选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同一本书代后记,作者名居然署作“周黎晚”,明显是文字录入者又换成五笔输入法了——你总不能怪汉语同音字太多,也不能埋怨都是王永民惹得祸吧?你还别说,五笔输入法在出版界挺受人待见的,且举几例。《伶人往事》(章诒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第325页第一句,梅兰芳的“芳”误为“芒”; 《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版权页,“插图设计”的“插”误为“播”;《门萨的娼妓》([美]伍迪•艾伦著,孙仲旭译,三联书店2004年12月出版)译后记中,“面世”误为“画世”;等等等等,皆为五笔拆字输入选择失误的结果。文字录入者(很可能就是作者)是有责任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编校不力。
编校不力,如果是水平问题还好说,假以时日可以提高,但如果是态度问题,就让人生厌了。某些书里错误的存在,总让我疑心是编校者偷懒,以例佐之。《舞动红楼梦》(蒋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中, “原著”的“著”误为“着”(P10、P101), “干净”的“干”误为“乾”(P111),等等,也许是内地出版者直接拿来台湾远流的电子文本,由“繁”化“简”不彻底所致;《非常道》(余世存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节自各方著作,取“世说”形式,展现近世中国众生相,兼及时代风云,缺憾之处,是编者未注明出处,且既是引言,难免与原句有出入,限于学识和视野,我只找出两例:一为徐志摩诗句“我不知道风向哪个地方吹” (P60),“地方”应为“方向”,一为路遥的书名《早晨从中午开始》误为《早晨从十二点开始》(P97);《汉字王国》([瑞典]林西莉著,李之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的编校失误,就我所见,如唐山大地震的时间,误为1975年(P160),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误为1905年至1907年(P142),等等——此书责任编辑是汪稼明,后来,汪调往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仍是其责编(却署名为汪家明),《汉字王国》由三联书店再次推出,修正了原版编校的失误,让人欣慰。
内文中的失误倒也罢了,面对十几万几十万字的稿子,编校者难免力有不逮,而那些失误混迹于十几万几十万字中间,读者一般真还看不出来。可封面封底上出现失误就不应该了,那可是书的脸面啊。《伶人往事》封面目录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章节名,可比照书中目录与正文,读者不禁会反问编校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路走来一路读》(林达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封底有“译者简介”,错得让人莫名其妙,这书可是林达的原创作品,何来“译者”?如此编校,是当不得“认真”的评价的。
近年倾心编辑《读库》的张立宪,在《被认真对待的感觉》一文中说:“一些人不认真,是因为他不敢认真,他怕自己的认真反倒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就做出一副不屑认真的样子,其实是一种逃避。相对认真来说,不认真更像是一种作秀,一个为自己预设的理由——别怪我没干好啊,因为我本来就没想好好干。问题是,他可能自己都清楚,他几乎没有好好干的能力,于是就摆出一副不好好干的态度。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这是钱钟书先生说的。认真也很较真,许多人认真不起。”说实在的,就冲他这番话,我便对《读库》的品质多了几分信心。他说的是某些作者,可又何尝不是刻画了某些编校者的形象?
出版人真的“认真不起”了吗?如果意识到自己还不够认真,那么从现在做起,从你手里的那本书稿做起吧。毫无疑问,读者就是消费者,现在是吃了哑巴亏,不和你计较,等到消费意识增强,要告你召回那些书,校正重印后再投放市场,可如何是好?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的读者渐多,最终会踢掉你的饭碗踢倒你的牌子。
20080719
马国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库》延伸出的单行本 | 书目提要 (2人喜欢)
-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2400—2406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