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心:清明节
清明快到了。
《逸周书·时训》:“清明之日,桐始华”。清明是一个节气,春和景明。最喜一家人踏春赏花,干了一个冬天的眼睛尽情呼吸着春草释放的新鲜氧气,好不舒服!被唤醒的眼睛,情不自禁地被美召唤。宋代梅尧臣毫不吝惜地夸赞道:“竹亭临水美可爱,嗑咂草木皆吐苞”,而词人柳永不改本性,抓紧时间描绘“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嘻嘻,手簇秋千架”的美丽女子。



欢声笑语之后,每个人也不曾忘记,清明还是一个节日。在这一天,我们要去扫墓、祭祖。思考生死之事,莫过于清明节。黄庭坚在《清明》中借以抒发悲伤,感慨道:“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但是,黄庭坚距离勘破生死差一点火候,更多是悲愤。而在百年之后的曹雪芹借妙玉之口,平静地讲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或许,在面临一个个墓碑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平等。 清明节自带这样孤傲冷静的感觉,这或许与它的发源息息相关。清明节本和寒食节一齐,自唐代以来发端。而寒食节源起于太原地区,是为缅怀逝去的英雄介子推而设,后推广全国。寒食三天,家家户户熄火,以食用冷食为主。 这冷食花样倒是颇多,南朝梁人宗懔(lin)在《荆楚岁时记》写到:“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饧(念tang还是xing?)在此应指面剂子,很明显,是北方的习俗。唐人冯贽撰《云仙杂记》:“洛阳岁节,……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 粥和面就是寒食的标配。 据学者朱志平考察,到南宋,我国经济中心南移,出于地方习俗变化和人们需求的娱乐化,寒食节逐步被清明节取代。

清明,一天两义,一日天地。既是生意盎然的游玩好时候,又是祭奠逝者的悲伤时节。悲喜两重天就这样神奇地融合于清明这一天。又喜又悲,一时具足。 在两种相互冲突情绪的交织下,清明节究竟意味着什么?缅怀?踏春?游玩?扫墓?吃青团?进寒食?这都只是清明节的打开方式,并未让我们更加清楚清明节该喜还是该忧?
说起“清明”,很多人会想起荀子的“大清明”,或许清明节就是让大家在两种对立的情绪中找寻那个理性的根基,不陷于情绪中。既看清欢喜,也看清哀伤。人生就是有喜有悲的交织,大可不必执着于只喜无悲的激进中,或是只悲无喜的虚无中。清明这一天,更像是一切去了灰尘、视觉达1080甚至更高清晰度的图景,但又是在或明或暗的朦胧心态中的深深体味。
风有丝丝清凉,眼睛有点儿湿润,心中澄澈了一些。
特别鸣谢 Broad road 和毛猴子提供的图片,图片均于河南拍摄。
参考文献:
朱志平. 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日化的时节及其历史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