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繁荣评分表
国之兴衰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或许是大刀阔斧的成功改革,或许是名不见经传的某位科学狂人的一个发现。总之,一个国家在历史之洋中沉浮,何时上岸,不仅看天、地、人,此外也是因素万千。
首先,是人。有了人,才有了文明、有了城邦、有了国家。经济之轮滚滚前行很大一部分仰仗劳动力,农业工业时代人是除牛、马之外最重要的生产力,到了信息时代,各国对于高精尖人才的争夺更趋白热,因为脑力输出相较于体力输出有更高的门槛。目前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人口微缩老龄化加剧的问题,虽然移民、鼓励女性工作以及延迟退休等政策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如何让劳动力效用最大化、让人才溢出效应切实反映在综合国力之上,依旧是复杂而迫切的问题。随着机器替代人工范围逐渐加大,相比于失业的恐慌,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机器正是弥补了日益萎缩的生育率所带来的延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时间担心工作被替代,不如思考未来可以做哪些机器做不了的新兴职业。
在芸芸众生中,总有这么些人因为命运的选择或是勤勉的努力,拥有了傲人的财富。国家财富不均、贫富差距过大、亿万富翁财产占有比太高,自然是有失偏颇的现象,但富翁数量过少,却也值得担忧。社会需要健康的生产创造型富翁,那代表着人们愿意为生产资料和技术思想买单,财富流动性强,推动经济增长。由寻租行业为主的地产能源发家的富翁,往往还带有世袭家族制模式,这时就更容易产生政商勾结、偷税漏税,如果这样的富豪不能给社会经济带来动力,国家必定走向倒退。
其次,是政府。政府在国家中扮演的角色如今愈加微妙,随着各个新兴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原先家长式的管控已不再使用,张弛有度、多措并举、若隐若现的陪伴式政府,对于整体运行发展更为有利。分析政府开支比例、干预对象、以及对于民营经济的态度,可以看到政府管理经济的合理性和持续性。
马里兰大学的米歇尔·盖尔芬德教授把国家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在中国、新加坡等紧密型社会,历史上曾经有过饥荒、战争和自然灾害,不得不制定严密的规则和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方便集中管理和应对危机;以美国、巴西为代表的国家盛行自由文化,一直以来没有遭遇过重大打击给了他们保持松散的奢侈,而这种令人艳羡的体制在面临例如当下新冠病毒等新型灾害的组织和管理上,却无法产生行之有效的举措。
国家领导人作为政府的核心代言人,是引领沉浮的舵手。时事造英雄,善于执政的领导者遇到恰逢其时的国运无疑是好风凭借力,而当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时,更会有心怀改革雄心且充满个人魅力的政治家脱颖而出,低谷中孕育生机,冲天时泡沫破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成功的领导人在第一第二个执政期结束时本可以功成身退,但一旦流连忘返继续把持朝政,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背离初心,加之用人唯亲,很可能会出现极繁极衰的大起大落之景。

再者,是生态位。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作者尤其指出地理要素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对一些国家而言,地缘优势结合有效的经济政策,可以发展出因地制宜的繁荣。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劣势也可以转化为新的生机,重塑经济重心。陷在中东宗教、地区冲突间的迪拜,在安全开放的政策下,成了贸易蛋挞中心最美味的流心;非洲一隅摩洛哥,在亚欧海陆通道上脱颖而出,悠闲平静却毫不拖慢开放的脚步。然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并非能组成令人艳羡的网红套餐。毗邻中国的朝鲜作为政治封闭型国家的代表,一直活在故步自封的自我节奏中;国际贸易壁垒的花式玩法,也让国际间的流动性和边际效用逐步递减。互联网的确给了地理劣势的玩家入场的机会,不过现在依旧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战场,在区域贸易联盟互相拥抱互通往来之时,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还在战火、旧观念和落后的基础设施中拖延。要真正把本国城市变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甜点,需要政府的强大的魄力和远见。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本的支出:消费和投资。消费是经济的驱动力,投资则是燃料。相比于消费支出,投资的波动性更大,如果使用得当,对于整体经济的拉升更明显也更长久。虽然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加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投资的目标很重要。以制造业、技术和基础设施为目标的投资是比较理想的,即便产生了泡沫并破裂,它也依旧可以实实在在留下东山再起的基础;而以房地产和大宗商品为代表的投资虽然短期会借助风口形成一波浪潮,但潮退人散,留给政府的只有停滞的经济和债台高筑的沉重打击。
消费更加贴近民生,也更容易被本国居民感知。通货膨胀自然是经济不健康的表现,而通货紧缩则有好有坏。消费产品紧缩如果是由于技术爆炸带来的成本降低,让人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有更多的选择,那便是良性的发展;如果是由于经济泡沫破裂造成的需求萎靡,在经济前景依旧被看好的情况下,资金会逐步涌入市场,带动流动性。如若是资产价格紧缩,比如房地产,房地产的价格增长过于迅速,乃至超过了经济增速,或者过于萎靡,都是不好的信号。
债务增速往往也是经济健康程度的信号,放贷人和借款人都出于投资和消费目的,向银行预支款项。识别贷款健康程度是预防金融危机的首要防线,不良借贷肆虐、债务狂热都不会给经济带来稳健增长,一旦资不抵债,债台高筑,双方往往都心有余悸而停止经济活动,如果不靠外力助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有起色。

作为第三只眼,媒体居于戏台下最好的位置,复述着台上的悲欢。虽然每个媒体人走出象牙塔之前都被教育要秉承公正、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但技术的演化还是让那些指指点点和吹捧炒作愈加肆虐,形成了主流意见。然而,在形式一片向好的声音之下,现实往往是打脸的捧杀;在下行看衰的评论背后,复苏的浪潮可能已经暗流涌动。人人都知道经济周期的概念,所有过度的繁荣和衰落最终都会回归中值,但媒体是基于历史趋势给出符合当下大众偏好的报道,进入普罗大众视野的新闻,背后情势可能早已时移世易,但那些不断轰炸有意造之的天下大势,让你很难剥丝抽茧清晰洞察。我们不能强求媒体像经济学家那样精准判断,但口诛笔伐和煽动的报道的确是目的性极强,关于国家兴衰的真相和机遇,还得靠明眼人自行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