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成见并爱上韩国电影
废稿。
狂飙突进二十年,韩国电影终于冲上了舞台中心。
那一夜,打东边来了个《寄生虫》,身处工业模范生的光环中;打西边来了个奥斯卡,原创力衰退想要国际化。看对眼的双方联手创造历史,惹得大统领无能狂怒。

那一夜,个人奋斗撞上历史行程,手握四座小金人的奉俊昊,露出了农民伯伯丰收的微笑。
拿完戛纳金棕榈,再获美国奥斯卡,他是世上最幸福的导演。
我一个中国影迷,酸得直嘬牙花,真心羡慕他和韩国电影。

01 泡菜味的流行
身为学术狗的我,起初并瞧不上韩国片。
毕竟,别说电影强国意法美,就算放眼东亚,日本大师辈出,两岸三地的华语片也各具特色。
对于韩国电影,民族审美并不相通,我只觉得它们聒噪。

然而,工作所迫入坑,我才发现它是居家常备的良药。
每次出现社会新闻,心情不好想发泄?
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时,韩国电影堪称中国公众号的百科全书,啥疑难杂症都能找到片单。

每天下班归来,不想动脑只看点俗的?
要么,整点暴力。
韩式斗殴很欢乐,拳打脚踢没个章法,“席巴”叫声倒是不断,唾沫星子能喷你一脸。
近身搏击的他们,出手从不套招,尽显吃奶的颜艺。

惯用铁棒短刀,动如鬣狗猎食,他们的群架仿佛无休无止。

一言不合就弹跳,韩国狠人的性情,全体现在了“奉式飞踹”上。

要么,搞点黄色。
香港三级,韩国伦理,日本爱情动作片,三大类型点燃午夜激情。作为前P站时代的关键词,它们不知填满了多少男女的内心。

新世纪以来,整个亚洲影坛都弥漫着泡菜味。
导演大放异彩,从文艺晦涩到主流商业,各色口味任君挑选。
《韩国电影牛逼在哪?看这十大导演就够了》,如果用标题党的方式,我会向你推荐李沧东、金基德、洪尚秀、许秦豪、朴赞郁、奉俊昊、林权泽、金知云、罗泓轸、姜帝圭。

演员形象鲜明,口碑奖碑两手抓,什么脸型都有。
先说男子组。有别于俊美韩剧欧巴,一张饼脸闯天下的大叔宋康昊,代表着电影界的主流审美。

其他的男星,野性如李秉宪,内敛如河正宇,每人也都有不同的范儿。

再说女子组,千禧年之后,两部大女主戏让韩片扬眉吐气,终于完成了欧洲三大影节的大满贯。
一位是痛入骨髓的方法派,问鼎戛纳的全度研,在《密阳》中榨干了你最后一滴泪。另一位是静水流深的即兴派,《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金敏喜,边走边聊着拿下柏林桂冠。

韩国演艺圈的生态中,电影咖地位在顶端,其次是电视剧,最低是偶像爱豆。
同样是小鲜肉,我们这边的恃宠而骄,人家那儿却挤破头上戏。这种圈层流动的机制,使韩国大银幕上更多是卖力的演员,而不是卖脸的明星。

除了星光熠熠的主创阵容,泡菜味之所以能风靡亚洲,更依赖着流水线生产的作品。好看过瘾又套路重重,看完100部韩片的我,发现它有套”拿来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一招,港片+西片。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深受港片影响的韩国影人,重新将这种趣味发扬光大。
漫画式人设,市井的气息,一旦韩片出现喜剧元素,就给人无厘头的既视感。挤眉弄眼、高声叫喊,天生爱用力的韩式表演法,更是戏剧效果加成,一直在浮夸边缘反复横跳。

这种“过火癫狂”的特质,同样出现在黑帮片中。韩国大佬即使身居高位,情绪也依旧起伏剧烈,动不动就血压暴冲,字典中从来没有”沉稳“两个字。
闭上眼睛,你总能想起这样的场景。
前一秒的他,还是西装革履的精英,不苟言笑假装深沉;下一秒就成了口吐芬芳的街头混混,讲韩语的急躁样,活像网吧吃鸡的留学生哥儿们

人物学港片,叙事照搬好莱坞,西方理论门儿清的韩国人,在模仿中注入灵魂。
比如《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2008),翻拍自赛尔乔·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当意式通心粉西部片变成抗日奇侠传,虽然有点说不出的怪味,但好歹是蹒跚学步的开始。

等到制作经验渐长,韩国电影终于迎来了工业标准化。
组队、行动、闹内鬼,三幕剧起承转合,零度剪辑行云流水。除了主角都是亚洲面孔,跟你看过的好莱坞偷盗片一比,电《夺宝联盟》(2012)已经没啥大区别。

第二招,现实性+强类型。
以韩国最成熟的犯罪片为例,现实是它们最好的素材库。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震惊全国的“三大未解悬案”都先后被改编为电影。不过,对现实进行艺术加工时,它们侧重的类型元素却各不相同

《杀人回忆》,源自华城连环奸杀案,主打土味侦探片。结尾著名的凝视还是个开放结局,现实中的真凶直到去年才被抓获。
改编自“李亨浩绑架事件”的《听那家伙的声音》,从受害者父母角度出发,始终紧抓悬疑元素,被感染的观众一直很揪心。
《孩子们》,“青蛙少年失踪事件”,先是事发案情模拟重现,再是外来警官多年后再次探秘,遁入黑暗的过程是最大看点,这一套完全是惊悚片的拍法。
第三招,工业化+艺术片。
只有行业普遍做到了60分,才可能会有有才华的人做到80分。无数60分作品磨练的工业体系,使得水平高一截的朴赞郁奉俊昊,得以脱颖而出秀出作者风格。
当蓬勃发展的商业片开拓了市场,洪尚秀金基德这种艺术片导演,才有了活下去的空间。再加上举世无双的偶像产业,为电影业输送了人气和人才,韩影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推动这一切的有两股力量,一个叫青瓦台,一个叫忠武路。

02 青瓦台的觉醒
青瓦台,韩国政府的代称,电影的管理者。
1993年,时任总统金泳三说:“《侏罗纪公园》的收益相当于150万台索塔纳汽车的利润。“被好莱坞大片惊到的青瓦台,从此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1995年,将《电影法》改名为《电影振兴法》,目的自然是不言自明。
20世纪末,一边是中日俄美的大国包围圈,一边是亚洲金融风暴对经济的重创,危机四伏的青瓦台终于全面觉醒,孕育“韩流”的风暴山雨欲来。
1998年,金大中政府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韩国电影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曙光。

对内改革。
1998年,青瓦台取消“电影剪阅制”,改用电影分级制,正式使事前审查走入历史。
1999年5月8日,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成立。从官方主导的映画振兴公社,变成民间主导的非政府组织,它开设艺术院线,设置电影辅导金,全面支持独立电影与艺术电影。
2002年,《电影振兴法》重新修订,废除“等级保留制”,新设“制限上映可”分级制,即通过映像物等级委员会,对影片进行依法分级,全体观众级(G级)、12岁以上,15岁以上,18岁以上,限制放映(R级)的五大级别正式生效。
一边有振兴委员会扶持,一边是电影分级制实行,处女作《绑架门口狗》票房扑街,奉俊昊却能依靠两大利好消息继续创作。
2003年,15岁以上观看的神作《杀人回忆》,得以在韩国影院亮相。
2003年,著名导演李沧东当上了韩国文化部长,电影在韩国的地位已不必多言。

对外开放。
政府主导,财团参与,一波意识形态输出大法,让韩国的国家广告席卷全球。
先是用韩剧“借壳上市”,表面推销好莱坞式的梦幻爱情,实际上在展示韩国当代生活;再用举国之力推广“K-Pop”音乐,批量复制团体组合,将青春爱豆推向世界,告诉你啥叫韩国审美。
当文化上树立了品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工业一发力,奉俊昊们的奥斯卡梦便随之启动。 从裴勇俊的《冬日恋歌》到当红的防弹少年团,韩影崛起的根源是韩国文化影响力的提高。

其实,对于“文化自由”这事儿,早在1980年代,青瓦台就有了开放意识。
正如教授金美贤描述的那样,虽然身处全斗焕军政权独裁统治时期,韩国影迷却意外迎来了幸福时光。管理者的开放举措,给韩国电影带来了自由的空气。
全斗焕政权实行暴力镇压和自由化的双面政策,取消校服和宵禁,放宽学生头发长度,这是全斗焕政权的礼物。而对于忠武路,全斗焕政权给予的礼物是放宽对于情色片的审查。托他的福,1980年初中期,突然开闸泄洪的情色片使电影院生意兴隆。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我们,处于一种奇怪的生活状态。白天,我们向全斗焕的暴压政治投掷石块,晚上跟着全斗焕自由化政策的统一步调,坐在影院里,一边咯咯地笑一边看廉价的情色片。
只是,电影发展光靠官老爷的恩赐就能行吗?那肯定不,它还离不开韩国影人的民主化抗争。
03 忠武路的灵魂
忠武路,韩国电影制作中心,电影生产者的代称。
1999年,为抗议韩国加入WTO,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电影发动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当时,一场名为“光头运动”的活动兴起,许多影人自发剃发静坐以表达业界的不满。

“国产电影配额是韩国电影的生命线,对于国产电影配额我们不做丝毫妥协。“
为了保住本土电影每年至少146天的上映期,人称“韩国电影教父”林权泽导演不但也剃了头,还在那场运动中身先士卒,真正起到了精神领袖的作用。

类似的抗议行动,在韩国影史上屡见不鲜。民主化的抗争,一直是团结的韩国影人这么多年来的光荣传统。电影外,他们勇于上街维权;电影里,他们始终在反思历史。
如黄建新导演所说:“政治题材是类型电影中的一种。政治电影就是最大的商业电影,内容所辐射的影响面是最大的。“
每一时期必有对应作品,追求商业票房的韩国电影,将政治题材拍出了花儿。它就像是韩国的银幕编年史,一直在重塑着整个民族的记忆。
譬如日本殖民和半岛纷争,经常作为韩国电影的背景出现,使原有类型元素中增加了政治的味道。特别是反日与统一的渴望,像幽灵一样深埋在韩国人的潜意识之中。

再说军事独裁时期。
以不同立场呈现,以不同人物切入,这段血泪交加的民主奋斗史在《南山的部长们》《出租车司机》《辩护人》《1987》等电影中浮现,既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又是影像化的公民教育。
除了叩问历史,面对现实政治,韩国影人也毫不手软。
2016年,因为许多艺人公开就“世越号”批评韩国政府不作为,甚至有纪录片《潜水钟》《那天,大海》来揭露事件真相。
时任总统朴槿惠勃然大怒,指使文化体育观光部发出了“韩国演艺圈黑名单”,封杀了近9500名知名演艺人士。《寄生虫》背后的CJ公司自然首当其冲,成了朴槿惠的眼中钉。

当时,韩国国家情报院针对CJ公司来了份审查报告,题为《CJ公司对左翼文化的推动和通过迎接左翼论客而造成的舆论》。
“否定市场经济、煽动抵抗运动、讽刺调侃总统......“
瞧瞧这些罗织的罪名,不光影片是“大毒草”,CJ老板李美敬本人也被扣上了左翼教母的帽子。

卷进风暴的她,代表着忠武路与青瓦台展开周旋。
一方面,李姐笃信改名保平安,将触怒龙鳞的《辩护人》出品公司“CJ创投”改成了“TIMEWISE Investment”,淡化原公司的存在感。《辩护人》原型,正是和朴槿惠路线不同的前总统卢武铉。
另一方面,为了洗清身上的左翼色彩,她用《延坪海战》《仁川登陆作战》等爱国电影向政府投诚,想要和朴总统搞好关系。

可惜,就算如此妥协,青瓦台朴姐还是要斩草除根。
当时,韩国经济首席秘书等人直接向CJ集团施压,逼迫李美敬辞职,强调这是“总统的意思”。
整整十个月的政治清算,使李美敬不得不从一线退下,告病回美国沉寂。
2017年,朴槿惠的“闺蜜门”愈演愈烈,霸道女总统被弹劾入狱。李姐和她的CJ集团逆袭回归,继续开动现实题材的电影快车。

2018年,文在寅政府首次就“文化界黑名单”道歉。这场忠武路和青瓦台的战争,以电影人的胜利而告终。那时的李姐,正忙着奉俊昊的新片,名字就叫《寄生虫》。

“有的国家改变电影,有的电影改变国家。”当我们想起“真敢拍”的韩国电影时,这句话无疑是对忠武路的最高赞美。
的确,《熔炉》上映后反响强烈,推动《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出炉,这项“熔炉法”有效地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安全;
同样地,《素媛》也促进了“赵斗顺法”的实施,电影中犯人原型的名字成了一种代称。凡是对未成年人性犯罪,并有再犯危险的罪犯,出狱后都必须经受至少半年的24小时监视观察。

这种法治进步的确体现了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可它顶多算是电影的副产品。谈到用电影真正“改变国家”,听着热血却没那么简单。
就像拍出了灾难片《流感》的韩国,在传染病防疫上不一定能以“影”为鉴;就像是载誉归来的《寄生虫》,围绕它的新闻扑朔迷离,显示了现实的复杂性。
有人说,大韩航空拒播《寄生虫》,只因破坏国家形象的它在国外“辱韩”了。

可是,如果你查查相关报道,会发现“少儿不宜”才是它禁播的主因。

有人说,受《寄生虫》的影响,韩国首尔政府宣布拨款改善半地下家庭,乍看电影似乎又促进了社会进步。

可是,你仔细读新闻算完账,22.8万半地下室住户,其实只有1500户得到了拨款,占比约0.66%。杯水车薪的电影效应,远远没到触及贫富差距的程度,更别提“改变国家”了。
据韩国国土交通部 2018 年统计,韩国目前共有 38 万户家庭居住在地下、半地下以及阁楼内。而在首尔,半地下室的住户比例占到全国近 60%。
同样是总统请顿吃饭的新闻,中韩网友的重点也完全不同。

与其寄希望用电影艺术去改变国家,不如在评论区里研究下真实的民情。


不如,还是回归电影本身吧。
“现实性”,韩国电影的最大招牌,保卫现实性就是保卫韩国电影,让它一直好看过瘾。《寄生虫》之所以在全球受欢迎,只因它反映的阶级问题,是高度浓缩的韩国现实,也是世界的现实。

今年的奥斯卡,外语片回顾环节里都是华语风采,领奖台上站着的却是邻国。
梦回2001年,也是个奥斯卡之夜。凝聚两岸三地心血的《卧虎藏龙》,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当年的它也拿了四个小金人。
世纪初的华语电影,似乎拥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

可惜,今时不同往日。
君不见,韩国片已经是我们翻拍的对象,一次次地刷新烂片的下限;君不见,一部经典的《杀人回忆》背后,多少国产片绞尽脑汁地临摹它。

当“我祖上阔过”的论调再起,当奥斯卡被简单标签为“政治正确”和“公关胜利”,当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荣光,遇上影视寒冬与新冠疫情,中小院线开始面临倒闭危机。
偏见得纠正,捧杀没必要,此刻的我们,也许真该重新认识下韩国电影。
参考资料
林权泽:为了保卫韩国电影,我们甚至可以去死http://edu.1905.com/archives/view/1403/
Magasa:为什么我们有《杀人回忆》的情结?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14071.html
Dong Sun-hwa:Major Korean airlines ban 'Parasite' because of 'unsound scenes'https://www.koreatimes.co.kr/www/art/2020/02/689_283552.html
娱乐硬糖:《寄生虫》,何生人?
张冲:韩国电影借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金美贤:《韩国电影史》
© 本文版权归 PulpOrang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PulpOrang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Media-Man 21 (5人喜欢)
- 看片24:试图把生活搞笑 (23人喜欢)
- 返场小段2024 (12人喜欢)
- 我好几次差点挂了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