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常青树
有这么个地方,以树为神,崇尚自然;有这么个地方,以枪为民,成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有这么个地方,用镰刀剃头,在十五岁时举办成人礼剃头仪式,十分注重发髻;这里叫做岜沙,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均是生灵,是族人生命的延续。——2018.07.16

岜(bia)沙,是世界上遗留的唯一一个枪手部落,传说中的黑苗族,苗族本就崇拜枫树,岜沙更甚,以树为神。在岜沙,人的一生中要有三棵树:第一棵生命树,自出生起父母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树,寓意生命开始,陪他到老;第二棵消灾树,为孩子消灾解难,直至15岁成年礼,第三棵常青树,死后不立碑,只在坟头栽一棵树,代表魂灵永远守护在岜沙。

最早对岜沙的了解,来自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只觉得神秘非凡,后来读余秋雨先生的《我本是树》,更是心向而往之,前年去黔东南之前,由于我们全程坐的公共交通,又觉得交通不便,本以为去不成岜沙,有幸见到真实的岜沙是一场意外之喜。很早就想将我眼中的岜沙记录下来,但每每出行,过了那个最有感悟的时机,就懒得动笔了。为何突然想起了岜沙,或许是觉得他们骨子里“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种最为朴素的想法,是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最为完美的一种诠释吧?或许,时至今日,人们为了自身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肆意的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早已忘了自己亦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而已,没有了自然又何谈人类?岜沙的质朴,不是贫穷与落后,他们拥有的财富,是没人能够比拟的“虽死犹生”、“万古长青”和“生生不息”。

岜沙苗寨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我们去的那个寨子姓“滚”,他们的衣裳用板蓝根为染料,加入了数十种中草药,经过无数次敲打,抹上蛋清自己晒制而成;阳光下,他们的衣裳闪闪发光,那是自然的色彩。


曾经他们的男子持枪狩猎及抵御外敌,女子在家做衣刺绣,如今的猎枪只能作为迎宾及送宾的礼节,但其身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火枪在岜沙人的心里,地位从来没发生过变化。

这里还有一特殊习俗可以说是女追男吧?青年男女在守垴坡上对唱,男子身后带绣带,是得了女子倾慕所送的定情物,绣带越多代表男子越受欢迎,男女成婚后三年女子不得在男方家居住,三年后才算礼成;带领我们参观寨子的年轻人说,他身上的秀带,是他的骄傲。


这里离从江县仅有7.5公里,却保留着最传统的风貌,这里还有较多的人们生活贫困,虽然现在开发成了旅游点,但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业化,无非在带领大家参观的时候要点小费或者在扶贫摊位上以低价卖点东西补助生活罢了。

在岜沙,似乎每个村民都以保护村寨的文化为己任,森林是他们的骄傲,而他们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更彰显了他们对祖国热爱,对毛主席无上崇敬之情。在岜沙,一天有三场演出,跟随着村里导游的脚步,你可能会误以为他已经商业化的厉害了,却不想,演出完后再去逛逛寨子,才发现这里的一切恢复平静,就好像个普通村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