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读书报告
《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这本书读罢,从认识角度有较大冲击。往前的读书生涯中,我没有接触过这种对西方哲学,有点类似方法,或者就如作者所说的思维方式。在渐渐读的过程中,我感觉找到了“通关秘籍”,可以有点理解以前不知所云、雾里看花的哲学。
本书,从最早希腊人对“本源”问题的探索开始,到巴门尼德提出“主词界定问题”,至两种认识论,到实在论、唯名论、经验论,最后至康德、罗素、胡塞尔、维特根斯坦。
关于“本源”问题的提出,作者是从荷马史诗和《神谱》中探究的,荷马史诗中众神的形象是由经验世界对象想象而得出,而《神谱》则是叙述众神之间的关系,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众神在大地之神该亚上居住,那该亚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里存在一种思维或者逻辑,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又存在原因,这也是时间上的原始性。这是西方哲学开始发展的一条路,例如此后提出本源是水、是火、是气、是土,还有“种子论”,“原子论”。
在巴门尼德提出“它是”也就是思想对象的实在性问题,哲学就开始了。这种系词论,我确实偏爱作者用“主词界定问题”来表达,也是本书给我的一个感觉,作者是在说人话,不像以前总觉得某些书,特别是国内教科书,晦涩难懂是基础,高深莫测是“水平”。渐渐地,哲学家就开始讨论认识论问题,信念和理性认识论,在于主体判断权是否放弃。若主体放弃判断权,则接受全知全能全善“神”的启示。
在本书阅读过程中,我对作者关于“情感”作用特别的强调印象尤为深刻。在经验指称中感觉对象,论证呈现中思想对象,情感指向中情感对象的实在性论证记忆尤存。比如书中对于: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一命题进行论证,在现实生活中,明天的太阳从那边升起,如果从感觉经验的角度来说,没有经历过的都不具有实在性,因此,这说不通。从论证的角度无从下手。最后,它只能在情感指向中存在实在性。这是一种习惯的期望倾向,是一种情感对象。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理性认识论中,关于类词抽象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中世纪,由于人们认为获得真正的知识是:对抽象对象的认识,这就导致了抽象世界的无限膨胀,抽象世界出现了危机。这就到唯名论登场的时候了,唯名论认为对于经验世界的认识不需要通过“抽象存在”,抽象对象无法在经验世界得到验证,这是无意义的。“奥康剃刀”理论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唯名论提出,我们如何描述世界,我们就获得怎样的知识。所以这种观点就会产生对经验世界描述精确的增长。这也是一种回归认识论的倾向。
这种经验世界—认识对象的就演变为后来的经验论。经验论认为对真正的知识点获得是从:感觉—印象—观念—经验知识。在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提出了,存在重合印象。在经验论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的解读视角——人为自然立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有详细的论述。罗素则是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在命名、语境、赋义认识对象产生实在性。语境中有突出的特征和关注的中心两个重要的概念。当到了胡塞尔现象学时,“本质直观”产生了事实。现象学是认为人们是活在观念体系中观察观念对象,因此这是一种类似循环论证,或逻辑自洽。可是,我觉得这种偏向于“理想”了。人从出生开始就被已有的观念框架锁住,文化观念从出生时就已刻在每个人的骨头里。因此,按照胡塞尔的观点想处于一种“无立场的状态”,从现实来说应该是没有可能性的。在认识对象上,提出了“意向性问题”,类似于罗素“摹状词理论”中的关注的中心。
维特根斯坦则是在主体间性问题上沿着语言分析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指出在罗素和胡塞尔那里对象孤立存在没有意义,他认为认识活动是通过语言命名规则使得对象发生关系,将“事态”和“事态”连接在一起,产生意义。
读罢,这本书还是值得常读常新,里面的大体框架有印象,具体的论证细节没有举例记得清楚。不过,这本书和以前看的确实不一样,在此之前看过有关哲学的也就类似《苏菲的世界》水准,一直以为哲学(康德、黑格尔)是晦涩难懂,是一种和现实接触不多,“无用之学”。实在是我肤浅了,因为我根本就是不了解什么是哲学。现在,我也是有了那么有一点点感觉,至少知道自己为什么看不懂康德、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现在要我说从这本书的收获是,开始能理解为什么宗教在西方历史上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以前认为信教的都是难以理解的,“不存在的东西”有啥可信。书中“上帝”的实在性在认识论中的情感指向已经得到证明,并且是“全知全能全善”,“在他之上没有比他更伟大”,“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我思故我在”,我至少能知道在讨论实在论中类词—抽象存在,笛卡尔关于“主体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