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关于建筑学的commen sense随感

最近突然有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自上次提笔写字,似乎已经过了很久。
突然共享居所之后发现私人空间为0,所以实体的写作基本上是失去了空间和自由度,那种可以拿笔的私密气息与想写作的情绪和动力统统荡然无存,顺势就懒下来了。
最近总是难以入睡,比如昨晚,又是彻聊的夜,躺下后思忖半响,打开了话匣子。
好像是晚餐时一起看陈丹青的《局部》有感而发,刻意端盘子去厨房的路上,炫耀似地念叨着两句印象派的辞藻,似乎是可以向fd夫妇炫耀的默契感——在一些可以共通的领域的,由于相同教育背景或经历而派生的共同语言。
睡前想来也是十分幼稚可笑的,小学生的炫耀,但却是由此开始了关于专业选择和建筑观的讨论。前两天知乎默认推荐的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形容建筑学,觉得这命题着实太难了,在我看来,建筑学是这么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如此包容万象的宏观学科,想打这行字,却啰嗦地不知从何说起。再看看几个热议的关键词,不过是加班、熬夜、秃头,诸如此类,这难道是建筑学生关于建筑学的commen sense?
左思右想之后,大概得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常感谢是建筑学的教育,让我学会了如何系统化思考解决问题。每一座建筑设计的伊始,莫不是要结合宏观的场域、城市文脉与历史,到理性的场地判断、人视角度的社会学思辨,再切入到建筑尺度的空间、功能、流线的交织,用创造力的想法与条条框框的法规条例去博弈……把一道难题打散,按条件归类梳理,再注入建筑的灵感进行重新组织、构成。建筑中逻辑的思维与技术派的感性力量常常在外人看来是自相矛盾的,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这浩大与细腻的交融,这也是为什么痴迷着建筑的大家,都无法在充斥着纷繁诱惑的世界里,再多看其他一眼。
相比城市规划学的高瞻远瞩、景观/环艺设计的心细如丝,建筑学像是游离在技术与艺术、策略与雕琢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也是为什么建筑学的同学审美水平往往在平均水平之上,又做得了统领大局的将军,也沉得下心做手艺精湛的匠人。建筑学一如既往的,是反映时代科学、材料技术与建造手段,石料、牧狗、钢结构、混凝土……一路走来,这是最真实的一张画布,它是由不得政治家们或是艺术评论家们凭空编造与大跃进的,它只会随着时间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前迈步。
虽然社会普世的认知依旧如故,但我想、也殷切期望着,这个时代、下个世代的建筑依旧可以拥抱永恒感,因为这大概是为数不多,可以见证、体验并同时篆刻时间与技艺的物质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