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婚姻与家庭
我这个人是慢性子,冷漠的时候多,热情的时候少,让我热情的,往往是被带动起来的,但是又不会持续的热情高涨,而是在一旁冷眼旁观,就像我一直挂在嘴边的卡夫卡的话,心里住着悲伤和快乐,快乐的声音太大,旁边的悲伤就会被吵醒。我也会笑,但总是笑得隐忍,没什么好得意的,笑容马上就散去;我也会悲伤,悲伤完之后觉得自己可笑,还不是虚构或者暂时的,比如为了电影的情节,为了他人的遭遇,你的悲伤帮不了别人,还不如做点实事,要么更爱自己,要么给那个令我悲伤的人一点抚慰,一点帮助。
需要放下我执。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便看得淡,看得薄,看得随意。孩子的教育,我不怎么关注,认字看书,都是随意,只是对吃食,习惯却还没有放下,最关注的是健康,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但一想也是执念,我不让孩子吃零食,不喜欢塑料玩具,不喜欢不刷牙,不喜欢她们看手机,喜欢极其规律的生活,喜欢大自然,于是在孩子的耳边碎碎念,我喜欢的希望她们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则在想办法禁止。是错还是对则说不清楚,我常常因为对她们的严厉而自责,难道将她们生下来,以后生活可能会备受折磨还不够,我还要增添对她们的束缚与要求?反过来,难道我要眼睁睁看着她们的牙齿变得稀疏,被糖果侵蚀?或者玩得兴致正高,我要他们洗洗睡觉?或者让她们不知道可乐的味道?怎么选?很多人说任何事都有度,都需要讲究平衡,那么所谓的平衡点在哪里?什么是度?
近年来我时不时地冒出来不结婚不生子的想法,最大的原因不是因为婚姻是束缚,而是不知道婚姻的相处模式。你冷漠,她热情了不行,你热情了,对方冷漠了,彼此谁没有个情绪,谁没有自己的习惯,谁对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所谓的包容又是多大程度上只是说给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人听的,也就是,没有瓜葛关系的陌生人,我们可以任意包容,但一旦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习惯,不喜欢的评论,在你身边,跟你相伴,包容便有点难度了,再进一步,即便你都能包容,包容的形式是什么?是不指责与沉默吗?对外人的包容形式常常不指责与沉默,或者,这应该称作包容,而是理解,理解是包容的前提,包容要更进一步,是要全盘接受,那么我能做到吗?对家人你若是沉默,如我,对孩子吃糖,偶尔是可以的,经常,我则不满;偶尔熬夜也是可以的,经常我又会在心里很排斥。一同生活,偶尔的频次可能会变得频繁,沉默我尚且做不到,又怎么做到全盘接受!因而,对家人的包容,最后似乎变成了,除非自己与其一致,否则连理解也难以做到。
我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刻板,让自己变得灵活一点,没必要那么有原则,早上就一定要吃稀饭,中午就一定要午休,也试着努力重塑自己的冷漠性格,可是我不可能一下子变得热情,只是试着与人相处不那么有距离感又保持适度的距离感。对家人,我的要求无疑更多,束缚也更多,我自己一直告诫自己,要少些念叨,减少冲突,但是你跟她们距离太近了,交集太多了,触犯我规则的情况多了,怎么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况且我一向缺乏耐心,孩子说不喜欢刷牙,她说一遍不喜欢,我便不会耐心地解释刷牙的好处,我编牙仙子的故事,牙斑菌的坏处,但是两三次一弄,我自己也失去了耐心;或者我强硬地要求必须刷?孩子一哭,我更不耐烦了,最后干脆不刷就拉倒。有段时间我追着孩子喂饭,现在则不会,吃不吃,饿不饿,都是她自己的事。甚至我对家人不吃我做的饭,一度很有想法,现在也看淡了,不吃与我有什么关系?或者她们熬夜与我有什么关系?但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做个简单的假设,孩子半夜若是饿了,吵着你,要吃的,你怎么办?若是另一半起来做饭,你被吵醒了怎么办?或者你起来做饭,吵着了对方怎么办?若是熬夜第二天上班没精神怎么办?若是因为没精神,工作没效率或者被老板骂怎么办,或者自己写错了邮件,做错了方案怎么办?由此衍生的问题我可以问一大串。
一切是自我选择,但孩子还没有自我选择的能力的时候,你强势,你替孩子选择了是不是专制?或者对方觉得你专制?若是你由着孩子自由发展,就像孩子到超市想买什么买什么,要一直看电视,要缠着你一直玩耍,怎么办?或者孩子有了自己的选择能力,但是选择了你不喜欢的,不认可的部分,你如何才能做到冷眼旁观?
我的选择是保持距离,对孩子,对我的家人与朋友都是如此,但是距离保持到多少才合适,我则不是很有把握。有一段时间,我对分床睡眠不是很习惯,现在则很喜欢,我看自己的书,有兴趣了看部电影,然后睡自己的觉,遵循着自己的规律,有条不紊,有时候摸摸手机,但是最晚十点半点,我一定会将手机调成静音,任何信息一概不会,任何热点一概不看。一旦形成,这种规律我便很不喜欢被打破,那么又是不是陷入了过于自我的执念?自我到你若是来让我熬夜,便觉得被冒犯,或者装作无所谓,但是心里在抵触。又比如我给家里打电话,固定一周一次,都是在周五周六,平时家人电话我,我反倒惊慌失措,而对方一旦电话,一定是在挂念,即便知道,我还是有点不适应。
这几年我对婚姻与家庭都持怀疑的态度。当然有婚姻有家庭都很好,好处虽然说起来功利,但是若是罗列,还是能看出牵挂,能看到依恋,能看到温柔与呵护,还有难得的为数不多的敞开心扉,但是问题同样不少,可能正是因为温柔,牵挂,或者依恋,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变得具有一定的控制欲,渴望一定的同化。为什么我们现在回老家,前三天跟父母好得像闺蜜,三天之后,矛盾越来越多?也许不是三天,也许是三个星期,三个月,但总体,不可能日日如初。
我时常用最后的时日来警告自己,比如孩子最终会离开,那么为什么不珍惜现在的时光?也许父母明天就会离去,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或者我今天出门就会遇到灾难,那么还有什么好计较的?这招很管用,但是一直用,你也就是不争不吵,多一点理解,对方要求你陪伴,要你热情,你积极地回应,或者你自己再多一点主动。但这些并未能打消我对于婚姻与家庭的质疑。这些年我写过无数次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反思,每次可能都不一样,或者有重复,有的时候悲观,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都不看好,尤其是婚姻,是人类为了方便管理而发明的管理单位,看似稳定健康的单位,却未必如此,小津安二郎拍电影,说家庭的种种好与不好,不好的比如一样有斤斤计较,一样有盘剥算计,一样有争风吃醋,争强好胜,是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惊涛骇浪。而有时我又会说,哪怕婚姻是反人性的,但是也好处多多,多到人类可以繁衍生息,不至于滥交或者一切以权力武力财力为标准,胜者为王,婚姻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照顾,让所有人有平等生存的权利。我到底采取何种态度,似乎也与我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关,不开心了,会悲观一点,开心时立场会乐观一些。所有人也无非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尚未在其中的,便要好好想想,看是否要到其中来。我自问,在婚姻前有没有想过,回答是认真想过的,想成家,为了让自己更圆满,让爱更长久,更稳定,也更贪婪地享受性与爱,但也许正是在婚姻之后,对爱情与婚姻才会有重新的认识,更圆满,更长久,更稳定,更热烈,都是需要手段,需要方法,需要让步,维持爱与婚姻的办法是忍耐,是睁只眼与闭只眼,找到中间的平衡点,而现在再问我,我回答可能会不一样,可能是不想进入婚姻,圆满的方式不一样要通过婚姻,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更佳的方式,比如不驾驭彼此,不要求彼此,让彼此都轻松的方式。生孩子之前呢?我也是仔细想好的,不做准备,很想当父亲,而且当时便下定主意,要么不生,要生生两个,但是,现在更多的想法是若是没生,则不想生。
对孩子,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教育。我看过几本育儿书,从放纵型到约束型,从不管教到管教,各种说法都有,也让人迷惑。卡夫卡跟父亲关系不好,最后怎么样,也许成了写作的素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特别好,又怎么样?是言听计从的好,还是会彼此保持自己的观点,依然有冷战,有手牵手一起的逛街,如此这种日常的好?是今后不回家,像我一样一周一次电话还是隔三差五地回家看看?或者我盯住学习成为学霸,考入名牌大学的好,还是随便学学,听天由命,哪怕当个收营员,做个清洁工也不错。我对孩子没有希求,便一切随便她们自己,不希望功成名就,不喜欢地位卓著,但是我依然有希望,比如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快乐吗?
我是不知道的,不过是想当然地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甚至严厉地禁止,少看电视,禁止不洗手就吃饭,让晚上早点睡,那么这些禁止都是对的吗?晚点睡能怎么样?甚至不洗手又怎么样?也许肠道菌群有点细菌还有助健康。我现有的知识让我对很多东西充满了疑问,但是还是要选择一种养育的方式,哪怕是放任也是养育,但是最后对错会如何,结果会如何,我是不会那么言之凿凿的。
第二类人是已经在其中的,便总要想方设法地去经营,都已经进入婚姻了,难道要看着婚姻破灭吗?生了孩子而一点育儿都不学怎么可以!是否能当合格的父母与愿不愿意当合格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辈已经进入了,总不能马虎对待,而这不能马虎的态度可能也正是纠结与迷茫的原因所在,婚姻你知道相处模式吗?孩子你知道教育方法吗?都不知道,所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前听一个音频说,有人喜欢吃完饭就洗碗,有人非要等几个小时之后再洗,还有人一定要等到再次做饭的时候洗,我想这可能就是经营的三种形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马上处理,遇到问题后略微等一等,深思熟虑再处理,以及还没遇到之前就做预防准备。经营时,不处理,或者冷处理最可怕,选择何种形式的处理跟上述洗碗的情况则类似,一般情况下,无论三种处理方式的哪一种都没有对错。但是放在家庭,三种方式变很有可能都有问题,比如,你喜欢马上洗碗,对方喜欢下一顿之前洗碗,那个喜欢马上收拾的人看着还没有收拾的碗筷就一定会很不舒服,最后可能就会演变成对错的责难。或者本来你计划洗。但对方要来帮着洗,没洗干净,你又心里嘀咕;再或者,对方要洗,你也要洗,抢着洗将碗筷打碎了,或者都不想洗,等等,问题会变得极为复杂。
以前看过一句话,说一个人只要会跟家人相处,没有其他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还有个说法是,“你跟家人都处不好关系,怎么能跟别人搞好关系”,我是认可前者而不认同后者的,原因就是一个,亲密关系或者家庭关系这类关系毕竟属于深度与琐碎关系,深度关系里的纠缠总比跟外人的泛泛之交要复杂,复杂的能处理好,简单的处理不好,毕竟是少数。而琐碎关系里,鸡毛蒜皮上不上台面的都在努力经营,那些正儿八经的人际关系处理起来总会得心应手。又或者,我们将心思都花在了大事上,乃至对鸡毛蒜皮不屑一顾,也是屡见不鲜。
但无论如何,我从未改变的看法的是,经营好的婚姻与家庭比外围的其他关系能收获更多更满的幸福与快乐,但若是经营不好,婚姻与家庭带来的则是更为深刻更为长久的痛苦与伤害。而且一定是双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