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到底穿几件,夏天究竟怎么过?
旗装的特点,髻作横长式,呈一字形,当时称为“两把头”或“一字头”。王瑶卿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演《坐宫》时,即用此种发式。到了清末,“两把头”衍变为用青缎制成高大的横架置于头顶,侧垂流苏,脑后之发梳成燕尾式,称“大拉翅”。王瑶卿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演《坐宫》时,就用了这种后期的发式和头饰,后来梅兰芳等也都依此装扮。满族妇女穿衣、裳不分的长袍,称“旗袍”,领间围以领巾。早期旗袍样式身袖都很宽大,镶滚较宽的花边。以后腰身逐渐改小。穿旗袍时,外罩琵琶襟或大襟、一字襟的小坎肩。
清朝时期的女贵族穿着的礼服比较繁琐,也直接反映出保留的许多满族服饰旧款式。下面以典型的皇后礼服为例细说,皇后礼服除朝冠、朝服外,额上束金约,颈下还饰领约,另在朝服内衬朝裙,外部罩上朝褂,戴三盘朝珠。清朝时期,皇太后和皇后的礼服等级是一样的,皇贵妃的礼服稍次一等,但也不差,贵妃下级袍服也用金黄色,再往下的嫔妃等级递减。

皇后的朝冠在中央顶饰有三层金凤,在朱纬之上还缀一周,包括金凤7只和金翟1只,在后面的金翟向脑后垂珠为饰,冠后添加上护领。

皇后朝服和皇帝朝服的区别在于:在肩部袭朝褂的地方加上缘,披领和袖都是石青色,衣服上没有十二章,纹绣的龙纹分布位置也不同。
具体表现为:皇太后和皇后冬朝时袍色使用明黄色,披领和袖用石青色,片金加上貂缘,肩上和肩下配朝褂且加缘,绣上金龙九,还有五色云,下设计八宝平水。披领绣上两条龙,袖子上也各有一条龙,袖与衣相接处也分布两条龙,领子背部垂明黄绦,配上珠宝惟宜。
朝褂一般在后妃和贵族女性在朝会等重要仪礼场合套在朝袍之外的礼褂。清朝时后妃的朝褂大概分三种,皇太后、皇后、皇贵妃朝褂上有五爪金龙纹,贵妃、妃、嫔朝褂纹有五爪的蟒。皇子福晋之下朝褂只有一种,就是纹上蟒纹。
皇太后、皇后朝褂在颜色上用石青色,绣上金丝,前后都绣上两条龙,下面襞积四层相间,上为四条龙,下为万福万寿字样,领子后垂吊明黄绦。

朝裙是后妃及女贵族在祭祀等仪礼场合穿在朝袍内部的礼裙。朝裙的形制也只有一种,冬季的用绸缎制作,夏天用纱。朝裙也就是半身裙,用腰带塑起来,有的为了穿着方便,搭配上了连体上衣。

皇后的朝珠共佩戴三盘,东珠配在正胸,还有两盘珊瑚朝珠一般交叉于胸前,由左右肩斜挂着。女子所带的朝珠两串记念的一侧在右胸前,这是与男子相反的。规定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东珠串成的朝珠。皇贵妃之下的妃子一般戴蜜珀1串、珊瑚2串,嫔以下为珊瑚1串、蜜珀2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