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蒙教育之经典诵读的读书笔记
要不要让幼龄儿童继承传统教育之摇头晃脑,背诵四书五经的启蒙教育?什么是启蒙,我特意百度了一下。一,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二,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也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认识新事物。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启蒙教育一指情感启蒙,二指智力启蒙。智力启蒙的第一要诀是语言输入。因为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语言的清晰度和思维清晰度完全呈正相关。尽早把经典背诵和刻进孩子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
《南怀谨讲演录》说,自己自幼吟唱背诵经典,长大后还是拿那时候背的一套忽悠人。小时候背诵过的,年纪多大都忘不了。老师说读啊,他们就开始吟唱了。要放学了,小朋友们高兴了,一边唱,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不想现在是看书,意思懂了,内容统统没有记住,不会启发智慧。他还特意强调读经,是为了以后中国多出大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不要光读诗歌。
《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冯唐写的一本书。这句广为流传的句子出自他手。只试读了一部分他的这本书,就发现他博览群书,文学及历史的功底都十分深厚。他自诩很早就知道自己只能干好两件事情,文字和逻辑。他从小就读《资治通鉴》。掩卷思量,是战是和,是起用王胖子还是李瘸子,都洞若观火。上班的时候,拿他身边的豪商巨贾来比较《资治通鉴》里的王胖子和李瘸子,想象他们的内心深处。
我的理解,幼时的经典诵读,就像是趁着大脑这台中央处理器暂且崭新,没有被过多程序占据,污染,比较好使,提前进行云储存信息。一时肯定用不着。等到长大了,遇到某个人,某件事,时机到了,突然就和以前的云储存链接上了,启迪智慧,灵光乍现。那么这个点就真正生成为自己的了。我老公说,那不就是开窍了嘛。我说对啊,就是开窍了。
实践出真知,如果自己千辛万苦,走了好多弯路才得出来的教训结论,却有前人早就经历发现总结出来了,自己却不知道,岂不是大大的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这还是有悟性的,如果没有受到启蒙,混混沌沌一辈子的也是大有人在。
由此想到我的过去,完全就是处在壳子里,罩子里,情感,思维都是封闭式。年纪越小的时候,我越封闭。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自己。功课也是一知半解,马马虎虎。看书也是,总是落入一字一句中,照单全收,身在庐山中,只能得出一个大致印象,过后还是会忘记。不能纵览全书,分析个所以然,真正把书读精,领会。现在,就算还有很多不懂的新鲜事物,也不愿意或者没精力再去弄懂了。
如果真有武功高手打通奇经八脉这种事。想来他们玲珑剔透,和人,事,物,都容易建立链接,来去自如,如沐春风。他们身体和心灵,都没有淤堵的点,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那是多么美好高尚难得的大境界!
启蒙,往前一步是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