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保 | 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
「文保在身边」是一个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收录了全国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5058处。「每日文保」是文保在身边推出的文保介绍项目,旨在向更多人宣传我们的国保,启发新的文化旅行模式。欢迎下载「文保在身边」App体验使用,由此开启发现中国之旅。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一桥彩虹临波,百年流云飞渡。
今逢盛世,毋忘尘忆。”
辽远的苍空,亮的晃眼的日光,略微粗粝的风。
西北偏北,是远方的荒芜和浪漫。
若要问什么是兰州,便是那蹲在马路牙子上的大爷,都会嘬一口纸包烟,缓缓吐出五个字,
——铁桥牛肉面
带着烟气,浓烈的呛人。
铁桥即中山桥,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美国工程师满宝本和德国工程师德罗两人负责设计。2006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是老兰州人的根。
沧桑百年,铁桥命运多舛却仍屹立不倒,一如这西北的倔强。

1.降龙锁蛟
兰州古八景中有一景为 “降龙锁蛟”,此景源于铁桥的前身——镇远浮桥,浮桥系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宋国公冯胜在金城城西七里处所建。为行军方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卫国公邓俞将浮桥转移至城西十里处,名为“镇远桥”,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转移至白塔山下(今天的中山桥所在位置)。
浮桥两岸竖立铁柱4根,大木柱45根,用两根长约50米的粗铁绳,将24只大船固定横排在河面上。船间相距5米,铺上木板,围之以栏。浮桥东拆春建,冬季河水结冰时,便会有专员亲自行走于冰面之上确认冰层厚度,如若可行,便拆除浮桥,百姓直接在冰面上通行。到了春季冰雪融化,则又重新搭建。“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就是当年浮桥的写照。

可是浮桥并不坚固安全,春季冰棱顺河而下,黄河水位暴涨常常桥毁人亡。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八年和十一年(1858、1861年),仅仅三年,桥就被冲毁两次,安全隐患问题严重。同时每年的东拆春建也让政府耗资巨大。
到光绪初年,左宗棠上任陕甘总督,为平定新疆同时解决隐患,多次上奏朝廷提议修桥。可黄河上架桥,谈何容易?求助洋人,却都因对方开出的巨额建造费而却步,只能望河兴叹。
2.修筑波折
事情终于在1906年发生转机,德国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偶然来到西北,提出修桥的报价竟低至左宗棠时的三分之一。甘肃洋务总局彭英甲等立刻决定与喀佑斯就包修兰州黄河铁桥一事拟定初步合同。

可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却因“赋性迂谨,凡事未经办妥,不敢遽以上读宸聪”,迟迟不予批准。为打消中方疑虑,喀佑斯又聘请工程师进行实际勘测,并且承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可如此浩大的一项工程,想要实施必须先上奏朝廷,但京城山高路远,况且此工程开黄河筑桥之先河,必定要引发朝廷两派争议,德商只是旅至西北并不长留,合同若久久不签必定错过机遇。
左右为难的升允一反之前谨慎态度,大胆决定合同先行,来个“先斩后奏”。孰料即便如此,省内反对声音都依然不断。
1908年,来自庄浪县的举人牛献珠高举螳臂,致禀升允彭英甲等,列举了修建铁桥在发生战争时的六大弊端。彭英甲逐条予以坚决回击,认为建桥不仅保一方百姓平安而且,在军事和经济上更是有重大意义,于战争时不仅无弊端,反而帮助粮草军备运输。况德商报价如此之低,实为千载难逢刻不容缓。终于,在甘肃一干官员的强烈坚持下,1908年光绪帝朱批修桥一事。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建材问题随之而来。兰州本身经济落后技术不足缺乏资源,从哪里得到造桥所需的高端建材呢?
当时官员大多支持就近取材,减少这笔浩大的运输支出,然而建筑师执意决定,所有的钢材水泥大至特大件材料,小至铆钉,全部从德国购置。由于运输造成的工期紧张,他们设计时决定采取跨越能力强,施工速度快,承载能力强,耐久性好的钢桁架桥修筑结构。

从遥远的德国到中国西北内陆,建材辗转海运至天津,再从天津逐站转运到兰州,万里绵延,一条东西横贯的运输队伍横越大洋翻山越岭,历经两年风霜,才终于将材料全部运输完成,完成这浩大建桥工程的第一步。

3.铁桥保卫战
时间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桥经历又一段跌宕岁月。日军侵占东部后,西北西南作为我国重要的抗战大后方。而西北枢纽在兰州,兰州交通看铁桥,作为唯一一座横跨黄河的桥梁,中山桥成为苏联援华军用物资必经的“咽喉”。空前提高的军事经济地位使得中山桥成为日军轰炸兰州的重点破坏对象。


据《甘肃省志·军事志》记载,自1937年至1943年,日军飞机对兰州领空的入侵竟高达1100余架次。如何保卫中山桥呢?
兰州人灵机一动,将中山桥“乔装改扮”,原本鲜艳靓丽的橙红色桥身被改涂为如今的灰黑色。同时甘肃成立防空司令部高炮营,配备有4门射程约为5000米的苏制大口径高射炮,6门射程约为2000米的德制苏罗通高射炮,以及30多挺高射机枪。其中一个连就驻守在白塔山,并且在山上布置高射武器及从美国进口的大型探照灯,可照到数千米上空的敌机,以此来保卫铁桥。
安守仁老人是当年日军轰炸兰州的亲历者,他回忆道:“当时我只有十几岁,1939年前后,日军多次轰炸兰州,把中山桥当做重点目标但无一命中,炸弹都投在了铁桥附近。”安老仍清楚地记得,铁桥南岸,东西两面布满着弹坑, “南面的坑很大,有六七米深,坑里积满了雨水,弹片把铁桥削坏了很多处。”安守仁说。

参加过兰州空战的李德标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载了当年与日军交战的场景:
“日本轰炸机群与我机逐渐接近,长机领导我们3架飞机,恰好在敌机群航路之前右上方,拦个正着,我当时不假思索,立即带升机头,向右倾侧,推头俯冲,向敌机群对头攻击……”“在向敌机进行第二轮射击后,猛然看见敌轰炸机两架,在我机稍远处的前方,突然爆炸,变成两团巨大火球自空中坠落地面……”“再抬头一看,又见另一敌机,拖着黑烟渐渐落后,继之也爆炸下坠,与前述敌机相冲。”
在那场持久而惨烈的3·23空战中,炮火四起,即使桥面全毁,栏杆通红,在兰州人民誓死捍卫下的桥身安稳如常,挺直西北一座城的脊梁。
4. 百年不毁的秘密
2011年一个普通的下午,百年中山桥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高”手术,兰州市市政桥梁管理所所长董擎,紧紧盯着桥面沿标尺一点点上升。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在近20年以参与了三次铁桥的维修加固,是铁桥最深沉的守护者。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为历代游客交口称赞的灵动波浪形桥杆,便是1990年刚毕业的董擎一手设计的杰作。

董擎说,对桥后期修缮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桥存留百年不毁的秘密。
百年前建造用钢竟与现在无异。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这历史性的一天中山桥即将结束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一座永久性步行桥。
董擎是这次修缮工作的总工程师,在对铁桥进行数据评估的时候,一项来自兰州交通大学的材料力学检测结果令他大吃一惊:桥梁所用的钢材和现在的A3钢材一样。A3是碳素结构钢,在力学性能上保证常规的抗拉强度,机械性能好,是甲类钢。现在用以制作钢筋或建造厂房房架,高压输电铁塔,桥梁,车辆,船舶的都是这种钢材。
内壁的铆钉百年仍然光亮如新。“起初我们以为一百年了,铆合处多少会有些锈蚀,可当我们将铆件启开后发现,里面完全是簇新的,也就是说一百年也没有任何空气和水分进入而造成锈蚀。当时使用炭火和锤具等简单工具,能达到如此工艺令人匪夷所思,很难想象。”董擎感叹道。

铰接技术和销钉连接技术。中山桥经历多次战火洗礼,船舶撞击,洪水重刷依然不倒与其铰接技术和销钉连接技术有极大的关系,技术的运用增强桥体的韧性和回弹力,当遇见强大的破坏外力时,各连接点会分散一部分压力从而保持桥身不毁。
片石混凝土制成的桥墩。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人们之前普遍以为桥墩是一贯的石制,谁料,在2011年董擎团队进行防洪抗震加固时,运用现代探测技术对桥下的地质水文结构进行观察,钻探取样发现百年前的铁桥桥墩竟然全部是由混凝土制造的,这再一次让董擎不禁感叹惊讶于百年前的技术和施工专业,让他更深刻地明白铁桥之所以百年不毁的秘密。
5. 一个桥,一座城


铁桥的造型是极美的,复杂设计的桥塔却用最简单的铁线勾勒而成,繁简的智慧在这里取得恰到好处的平衡。冷峻刚毅的铁架结构,丝毫不减的黑灰寒气,大方昭告自己已经守卫这座城百年的日月轮转。

桥下面是黄河的黄,桥对边是白塔的白,中有水波映衬,中山桥冷硬的灰黑铁架也被柔和几分。
傍晚沿着碎石滩走过,一路向西,便能看见熟透的夕阳,河水反光的刺眼,羊皮筏子已不见,铁桥无声凝望远方。

这是一个桥对一座城的百年岁月;
这是一城人对一个桥的记忆底片。

作者:灰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