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漫观点 | 文学类图像小说是否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欢迎各位读者一起来交流对文学类图像小说的想法

图像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与文学息息相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根据文学名著或畅销小说改编的作品
如:《局外人》《追寻逝去的时光》《象棋的故事》《黑睡莲》等。

2. 原创的图像小说:
这类作品不存在改编这一环节,作者直接从图像小说的角度创作。

3. 与文学相关的作品,包括作者传记等等

对于很多喜欢文学作品的读者而言,如果考虑接触图像小说,文学类图像小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其实拿原著的纯文字与改编的图像小说作比较,后者是相当吃亏的。因为纯文字的小说原本就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点,其中尤为突出的一条则是“丰富的留白和想象空间”。画面一目了然的效果,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

但并不是说,文学类图像小说对比纯文本就完全没有优势,至少也有以下的特别之处:
1. 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
类似《追寻逝去的时光》这样的巨著,如果没有图像小说这一媒介,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机会“阅读全本”。图像小说的改编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或许有人会提出,那阅读内容梗概也可以了解内容,然而图像小说则更生动地呈现给我们故事情节和节奏,同时也穿插着文本内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2. 生动呈现文本节奏
很多文本之所以会被改编为图像小说这一形式,也是作者本身非常热爱这本书的缘故。此时,图像小说作者其实也是原著的读者之一,且是深刻研究文本的读者。厉害的编剧可以很好地把握文本的节奏,将我们脑海中的画面和节奏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这方面,《象棋的故事》和《尼采传》就是很好的典范。

《象棋的故事》中主角被监禁在酒店房间,受尽没有时空概念的“虚无”感折磨,这种空洞感通过画面的叠加给了我们直观的感受。
3. 最明显的特点:一次读完一本小说
对于忙碌的生活而言,碎片化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读完一本大部头的小说的机会也随之受限。在阅读和忙碌之间,图像小说也是一种折中的选择。让我们在倍感生活疲劳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滋润。
以上都是对比文本而言的优点,但其实图像小说也可以对比电影,也有不少人认为图像小说是介于文字和电影之间的一种传播方式。
如果说要对比图像小说和电影,就不免引入另一个疑问,既然有了电影的存在,为什么还要有图像小说呢?

有一种说法是电影太快了,在那些特别玩味的镜头前,我们时常想按下“暂停键”,而图像小说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暂停键”。图像小说让我们感受分镜间的转承启合,同样的故事原来因为分镜不同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描述方式。如果说电影是快速的,图像小说有时让我们看到了全景图。比如《车神1》就是一个典型。

但是正如电影可以有自己的脚本,脱离原著小说的脚本,图像小说也完全可以脱离二次创作。图像小说原来就是一种独立的传播模式,能借助自己的特质设定脚本,成为最独特的图像小说。这或许也是文学类图像小说最为原始的状态。
比如《黑猫侦探》就是其中的佳选。《黑猫侦探》凭借其冷硬派侦探小说风格的叙事、黑色电影风格的旁白及场景氛围、手工上色的水彩画风格、以动物喻人堪比《动物农庄》的犀利,被誉为新生代欧漫中的最经典之作。

而文学类图像小说中另一类比较出挑的应该属无字漫画,或者字极少的漫画。这其中《灯塔》和《沙丁鱼罐头之味》都是不错的例子。《沙丁鱼罐头之味》屡获殊荣,用图片给我们演绎了两段交错的奥德赛。

权威漫画家艾斯纳主编的《威尔·艾斯纳漫画教程》中曾提到一个观点,大致讲当图片足够好的时候,文字的力量也就薄弱了。其实我们总是提倡多“读书”,读书不一定仅仅是识字,读书也应该包括识图。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关于“文学类图像小说”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文/索莱耶
图/除标注外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