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 江 南自初春至首夏有二十四番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居后。”等这二十四番花信风吹过,炎炎夏日也就到了。其中春分三侯: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海棠的“海”字,有外来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它大约是指古人视野范围内距离较远,荒晦而不可琢磨之地。海这个字用在海棠身上,就像《山海经》里的“海”一样,古人明白海棠是一种来源不明的果树。海棠二字自唐代始见于典籍,或许在某个栽培“柰”或者“林檎”的果园里,出现了一株绚丽如烁焰的花树。人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它的花虽美,果实却不堪食用,古人将“开花好看但不结果的树”称为“棠”。于是,人们把这种树称之为海棠。

虽然海棠来源不明,但是春天的一树繁花让古人为之动容。她明媚动人,楚楚有致,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国艳”之誉。咏海棠的诗,历朝历代犹多。有人爱她芳姿半掩,曹彦约说它“十分国色庄须淡,数点胭脂画未匀”,何希尧说“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有人爱海棠微雨,“晶莹宝萼排珠排,旖旎芳从簇绣帷”,“雨晕香脂娇欲滴,日酣红袖醉相扶”…… 世人爱她至此,无怪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日日红烛高照了。只是不知夜色深沉,要想用红烛催的花开,不知道所费几何?


我很喜欢清·孔继坤的《海棠》一首,其中两句很有意思,“秉烛岂愁花睡去,微吟还有未眠人”。亲身护着蜡烛伴在花侧吟诗,不忍睡去,那么花也会怜惜你的用心,怎么舍得睡去呢?
梨花,蔷薇科梨属,梨树的花朵,花色洁白,如同雪花,具有淡淡的香味。梨花开在寒食清明之时。 都是春暮雪白的花,梨花和樱花、李花着实相像。辨别梨花和樱花,最简洁的方式就是,樱花花瓣上有个小缺口(即花裂),梨花是没有的。而辨别梨花和李花就更简洁了,虽然是成簇的花,梨花大,李花小。李花的花蕊是淡黄色的。梨花皎洁如素玉。它的别名更为风雅,叫玉雨花。花落如雨,似昆山玉碎。陆游有一首咏雪诗,“山前千倾谁种玉,坐上六时天散花”用来形容梨花也是毫无违和。

唐时,每逢梨花盛开,人们总爱在花下,欢聚饮酒。梨花和酒饮之,仿佛更添诗兴。汝阳侯穆清叔赏梨花曾赋诗云:“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高适也是如此,在盛开的梨花之下饮酒,该是何等高雅之事,“墙上梨花白,尊中桂酒清。”韩愈听到梨花开放,不觉欣欣然道:“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梨花能做美酒,亦为酒器,宋朝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中说:“ 陆元光 《回仙录》云:‘…… 回公 曰: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棃花、蕉叶最小。” 宋人风雅,可见一般。

今年甬城的花开的较往年晚,朋友说她们大约也在等,等着赏花的人出来了,才用力的一开。大家看花游春,也该及时。只怕“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