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年4月21日- 1893年3月5日)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
在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中,丹纳提出了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这是对后面所有论述提出的前提。接着丹纳提出了艺术品的定义: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地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在第一编中,作者系统的举了从希腊到近代法国的各种艺术作品,总体上说明了影响艺术的几个条件:种族,环境,时代背景等等。正如作者在第一章最后所说:“所以不能否认,人的生活、风俗、观念都在改变,也不能否认,客观形势与精神状态的更新一定能引起艺术的更新。”
第二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者从文艺复兴的几位主要画家入手。人们总在追问文艺复兴的时代为什么艺术会得到巨大的进步,这里,丹纳做了回答。他从宗教和社会和思想几个方面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为什么不同。意大利三百年的知识积累和精神上的自由发展可能就是早就文艺复兴的关键。毫无疑问,那个时代是特别的,甚至连统治者都成为鉴赏家,参与到艺术创造中。这就是意大利当时的精神气候,这种精神气候对艺术家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巨大的,决定着艺术类型的此起彼伏。“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路不通;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变弦易辙。”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会产生悲哀的艺术。
第三编是尼德兰的绘画,讲述了尼德兰绘画的起源和发展,着重介绍了法兰德斯画派的鲁本斯,由此证明,绘画与民族的思想和当时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正如尼德兰不会诞生文艺复兴,意大利人也不会画出如勃鲁盖尔父子一样的风俗画。同时,也是商业的繁荣造就了尼德兰辉煌的绘画,这也说明,每一个艺术繁荣的时代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第四编是希腊的雕塑。丹纳先从希腊的地理自然环境出发,通过对希腊的形状特点、区域位置、丘陵地带的特点的叙述,表明了希腊人的性格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重。而且希腊人对纯粹科学与抽象证据的爱好,使得它们聪明早熟、好奇以及充满探索力的生命状态在科学发明方面造诣颇深,并由此联系出艺术、哲学上的爱好的相关性。他们的宗教观念十分单薄,对无所不在的神兴趣不大。创造神是他们的一种游戏艺术行为,而且这些神“与人接近而且性格确定”,这与他们对人生与命运持以完美而狭隘的观念有关。希腊民族拥有乐观精神,他们追求鲜明的易于感受的乐趣,爱美,意境明确又善于保持有度的中庸之道。而且通过考察语言的适用性,还总结性的归纳了艺术品的产生与时代的而先后关系,而希腊雕塑便是一种完全明确而丰满的反映现实的艺术——“和谐的经过扩大的回声”。文内指出希腊的雕像艺术不仅造出了最美的人,还造出了最美的神,而且发现并非所有的神与实物合为一体的程度一律相等,希腊人把自然力拟人化的变形程度各有不同。
第五编艺术中理想像一个总结。艺术家根据他的观念把事物加以改变而再现出来,事物就从现实的变为理想的了。这样每个艺术家在创作中便有了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就在作品之中。我们经常讨论比较艺术品的高下,其实看的就是艺术中的理想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实现。那具体如何判断呢?根据艺术品的目的,可以给定一个标准:艺术品突出的特征必须是最显著的,并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第一层是表面的时尚潮流,第二层是一代人的思想感情,第三层则是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深刻把握到第三层的艺术作品往往能流传千古。反映到民族上也是如此。伟大的艺术家可以把本民族的气质表现得足够深刻。即使是对人体的描绘,也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