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行旅-天台山国清寺
疫情眼瞅着快要过去了,虽然国外和飞机火车这种的,能避免还是要尽量避免一下,但是周边游真的可以计划起来了。庆幸自己是浙江人,周边游还是有很多好地方的,家乡的好山好水推荐持续放送中:)


肺炎疫情把大家都关在了家里,原来的出游计划只能怏怏取消,但倒也不失为一个闭门读书的好时机,就趁机来研究一下家乡名胜的历史沿革吧。这次先做一个天台山和国清寺的学习笔记。
天台山
从城市名称说起吧,台州的“台”字,很多人都念成台湾的“台”那个发音,其实“台”在台州这个词组里面发第一声,也就是“胎”声。因为境内的一座名山,天台山而得名。而天台山的“台”之所以念第二声,又是因为古代的人觉得山很高,爬上去就到了天上,可以上应台宿,所以叫天台山。而这里的“台宿”两个字,因为指代星星,发音为“胎秀”。

南朝·陶弘景《真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国清寺
天台山应该是在国清寺存在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不然的话,智顗大师也不会到天台山来修行,但是国清寺的修建,无疑是把天台山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清寺的“总设计师”智顗大师是湖北荆州人,俗姓陈,字德安,其实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官吏的后代。从小就喜欢往寺庙跑,寺里的和尚教他念了一遍《妙法莲华经》里面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他就会背诵了。18岁因为梁朝末年时局动荡,和家人都失散了,也是因为有佛缘,就出家做了和尚。足迹遍及湖北荆州,湖南长沙,河南光州,还有江苏南京等。因为是高僧,所以也会被当朝的权贵请去讲经,比如陈少主就请他在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和《仁王般若经》所以后来隋炀帝杨广请他为自己受菩萨戒也就不意外了。隋开皇十一年(591),杨广在还是晋王的时候,就请归隐在庐山的智顗大师为自己受戒,并称呼其为智者大师,然后又在开皇十五年(595)春,又邀请去扬州撰《净名经疏》。开皇十七年,晋王再次派人邀请,智者大师抱病应诏,预料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就在出山前先画出了天台寺的设计图样,又到五峰山麓,伐木开基标示寺界。

出发后,因为智者大师病体不能支撑,走到新昌大佛寺就卧病不起了,他担心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就给晋王写了一封信,把建寺的遗愿委托给了晋王。其实智者大师和晋王的羁绊还挺深的,于是杨广出资,开皇十八年开始兴建,三年后寺宇初成,取名”天台寺“。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即位,为隋炀帝。他再次赐巨资扩建寺院,至义宁元年(617年)竣工,还根据“寺若成,国即清”的谶语,将“天台寺”更名为“国清寺”。同时,亲笔书写“国清寺”寺额,派专使隆重安装于山门之上。








除了是一座隋代古刹,由隋炀帝出资兴建之外,国清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是远播韩、日、东南亚的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在国清寺里面,既有中日祖师碑亭,也有中韩祖师纪念堂。
其实我一直都很好奇,天台宗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根据乡贤高汉先生的文章,佛教在传入中国的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分成了北重禅定、南重讲说两种不同的学风,而天台宗正式统一了这两种学风,对于我国佛学南北归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对于动乱已久,人心思定,力谋国家统一的隋唐两代帝王来说,如鱼得水。于是天台宗肇于北齐、创于陈隋,大盛于唐,从而远播韩、日、东南亚。日本当代思想家和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在《我的天台观》中说,释迦和智顗是两座分峙在印度和中国佛教上的高峰。
中日天台宗的渊源有一千四百多年,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就开始了。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东渡,在奈良唐招提寺和东大寺等处弘扬天台教义,因为他是章安大师的再传弟子,而章安大师又是智顗大师的弟子,于是天台宗在日本得到迅速传播,而天台山国清寺更是成为日本僧人向往的佛教圣地。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最澄大师就到过国清寺学习《摩诃止观》等天台教义。
天台与朝鲜半岛的渊源较中日竟然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就已经开始了。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之一的百济玄光(533-631年)与智者大师同为慧思大师的弟子,智者大师在天台立宗的时候,新罗的缘光和高句丽的波若(562-613年)就慕名进山,拜在智者大师门下修习。由于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祖庭被毁,法籍散尽,还是靠从高丽请回的教学典籍才复兴的中国天台宗。


和天台山、国清寺有关的名人还挺多的,王羲之就曾经到过天台山学习书法,现在还留有一块鹅字碑;柳公权也曾经给国清寺提过“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唐代的天文学家、佛教密宗的祖师一行禅师也曾到国清寺拜师学算和创建密宗理论体系。除此之外,国清寺还是济公和尚出家的地方。济公的故事应该是我小时最喜欢的几个民间故事之一了。”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哪有不平哪有我“,小时候看《济公》连续剧,里面的主题歌,到现在还是可以随口哼唱。济公最好玩的地方其实是以很幽默的方式帮助穷苦的百姓,他的故事总让人开心解气又轻松。周星驰不也有以他的原型拍的电影《济公》吗,那部电影我也很喜欢。
最后,还想聊一聊寒山和拾得两位和尚的故事。
台州被称为和合圣地,和合不还有一层少儿不宜的意思嘛,感觉这个和合圣地,乍一听还挺好笑的,也加重了我的好奇心。正经讲,起因是国清寺里的一位烧火僧拾得和隐居天台寒石山的诗僧寒山是好朋友,有一年,寒山云游去苏州的普明塔院(就是现在的寒山寺),拾得曾经去看他,但是他身无分文,就在路边荷塘采了一朵荷花作为相见之礼。而寒山听说拾得远道而来,肯定饥饿难耐,就手捧点心盒迎上前去。到现在,寒山寺都还有寒拾殿纪念他们二位。而因为”荷“的谐音为”和“,”盒“的谐音为”合“,都是象征和谐好合的吉利之词,深受民众喜爱。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这也就成了台州市和合圣地的来源。
传说寒山和拾得有一段非常有禅意的对话。寒山问道:”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答道:”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你且看他。“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白话诗僧,三十岁之后隐居天台山,隐居了七十多年,靠着打包国清寺的残羹冷炙维持生活,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经历过“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豪放生活,曾有妻室,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可能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层缘故,拾得的回答也算是鼓励和坚定了他的选择,所以两人才成为至交。
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他的诗都很通俗易懂,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他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这两年来其实常常有听别人在说,好多古迹其实已经不古了,都是近代重建的,就好像忒修斯之船和不断被重建的金阁寺。其实国清寺自智者大师建寺以来,也被毁过无数次,又重建了无数次,自隋朝留下来的东西目前只有两件,一座隋塔,和一株隋梅,但是因为这条气韵和精神没有断绝,所以国清寺至今还是散发出非常强烈的古远的佛国气质,有他的存在,台州的这一方山水就有了源源不绝的灵气,润泽这一方的百姓。



注:
1. 本篇信息除网络外主要摘自郑为一编著的《天台山国清寺导游》
2. 本篇图片除标注之外都是我在16年实地游玩的时候拍摄的照片,那时候没想着要写这么一篇文章,纯粹是被寺院的古朴和禅趣吸引,随便拍了一些,其实并没有很好地还原出现场的体验,有兴趣还是要自己过去实地看看,游览一下,点上三炷香。很不错的地方,我现在每年都会去个一两次。

⛰山海行旅小序
山海行旅这个系列是想将喜欢的家乡民宿旅店、风味美食还有特色小店都收录其中,初级的目标是希望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串起一座海滨度假小城的全貌,使得看到这些文字的人按图索骥,尽兴而归;终极目标现在看来就有点痴人说梦,希望可以反向影响到现实世界,加速家乡蜕变得更加沉静温婉,最终使得到访者无需索引,随意游逛,也能尽享舒适和惬意。
是以为序。

感谢关注脑子很乱需要用写作来整理的SW,
虽然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
但是有读者也蛮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