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在上海成立的这个机构,专门负责入境检疫
上海滩入境检疫的往事
1926年,是上海港遭遇打击的一年,国际联盟以中国卫生状况不佳,检疫机构不完善为由,将上海降为三等商港。此举令自上海出口的货物在全球其他港口被“特别关照”,检疫程序格外复杂,造成商品滞留港口,延误商机,损耗陡增。
货物如此,人员亦然。1929年,美国出台政策,所有赴美之中国人,须集中在上海接受美方医生检查后方可登船。其中一、二等舱乘客需证明无脑脊髓膜炎症状,且未与病患接触。三等舱乘客更是被要求在指定地点隔离14天,每日2次检查,期间无症状者才能登船。然而令国人不平的是,此举只针对华人,同样在上海登船赴美,欧美人、日本人就无此要求。
上述种种,引来国人诸多不平。建立完善、严格的入境检疫制度,让西方人“享受”同等待遇,成为众多国人的共识,1930年7月,全国海港检疫处在上海成立。 作为中国最早执行入境检疫的港口城市, 1873年,上海港开始实行卫生检疫。检疫机构办公地点位于外滩海关公署内,同时还在吴淞炮台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港检疫所,对停泊于吴淞口锚地的入境船舶进行检验检疫。因为同海关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上海的检疫权在近代曾长期掌于外人之手。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这一情况才开始逐渐发生转变。

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全国海港检疫处和上海海港检疫所,由伍连德担任处长兼所长。后者专门负责上海港的检疫工作,其中的重点则是船只管理。按照《海港检疫章程》,入境上海港的船只,凡是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都是进行检疫。其一、所有自国外来的船只;其二、所有自疫区来的船只。其三、船上发生传染病或自上次检疫后出现死亡情况的船只。入港时,未进行检疫的船只要悬挂相关标志(白天黄旗一面/夜晚红灯三盏),完成检验发给通行证后,方可取消该标志。

当时,上海海港检疫所旗下配备多艘检疫船、熏蒸船,其命名也颇为古色古香,如“木兰号”、“岳飞号”、“仲景号”、“赵云号”等。尽管受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影响,吴淞的检疫站一度被毁,但1930年代初期上海海港检疫所的检疫工作还是卓有成效。比如1932年,检疫船只数量就达到了2205艘,同时还对733艘船只进行了熏蒸处理。防疫的重点则是霍乱、脑膜炎、鼠疫、天花等当时主要的流行疾病。 随着业务渐趋成熟,1934年,上海海港检疫所着手重建位于吴淞的海港检疫医院。医院由华人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占地12亩,其主楼主体建筑高3层,并有一座高5层的中式塔楼,建筑整体具有浓厚的中国固有式风格。建筑内部,一楼为化验室和病房,二楼则是检验人员起居生活之处,包括卧室、图书馆、食堂、会客厅等,三楼则是主要是两坡屋面,并在塔楼部分设计了休息室。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吴淞成为中日双方的主战场,海港检疫所被迫撤退,这栋落成仅2年多的建筑亦受损严重。日本战败后,该处建筑继续作为海港检疫机构,并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该处区域为东海舰队所接管。
据说,接管该处建筑后,东海舰队一度将其作为部队接待用房使用,缅甸耐温将军、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赴吴淞参观东海舰队时,都曾在此下榻。1963年“跃进号”沉船事件的获救者也曾被安置于此,周恩来还亲临慰问。至于其他被接待过的各级地方领导、军队将领则是不计其数。不过,也正因为其处于军事禁区内的缘故,多年以来,即使居住生活在这周围,很多人都不知道吴淞地区还有这样一栋历史建筑的存在,更遑论其背后所承载的那段上海港入境检疫往事了。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申报》
2、《建筑月刊》
3、《近代上海海港检疫的历史考察》,刘岸冰、何兰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月第15卷第1期
4、《国家与检疫: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研究(1930-1937)》,王鹏,温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3月

benshui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日 回顾下十一年的编辑生涯和我那些滞销书 (30人喜欢)
- 40岁中年人的第一年:2024年总结,还是命重要!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