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再谈桑德海姆,对音乐剧发展的非凡意义

近两年,音乐剧在国内的迅猛发展,让大家见识了许许多多来自全球各地各种类型的音乐剧佳作,一众音乐剧创作大师的代表作也悉数登场,但桑德海姆的作品却始终极为稀少。而最近我也发现,若要问大家最喜欢的音乐剧是哪部,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很少提及桑德海姆的作品。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桑德海姆的作品因“不好听”且浑身特立独行的气质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1970年代,一部《富丽秀》还因亏损了在当时极为罕见的近80万美元巨额投入,使他一度成为百老汇“票房毒药”。但当时的纽约时报资深剧评人弗兰克·里奇(Frank Rich)就断言,这部“失败之作”必定会在日后成为百老汇的经典。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德海姆作品中的价值不断显现,他的作品确实成了后世许多创作者孜孜以求的学习宝库。
1987年,由卡梅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制作的伦敦首演版《富丽秀》上演,即引来了英国戏剧界的一片赞誉之声。当时就有人评价桑德海姆的这一作品,是架在传统音乐剧与现代音乐剧之间的桥梁,让音乐剧摆脱了自诞生就附着于身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转向了后来的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富丽秀》的故事以1970年代纽约经济萧条为背景,讲述一家曾长期经营富丽秀的剧院被拆除,曾在这里表演过的富丽秀女郎们重聚于剧院之中,追忆曾经辉煌的过往与那些过不去的人情世故。剧中所描写的富丽秀,曾是20世纪初期纽约百老汇最具影响力的舞台表演形式,其特色是通过华丽而夸张的舞台布景和服饰造型,美艳迷人的歌舞女郎营造一副梦幻的香车美女图景,以迎合当时人追求浪漫避世心理的娱乐消费品。而剧本和故事在这类作品中往往不具任何地位,主要作为串联节目的线索出现。但是,富丽秀却是早期音乐剧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直到奥斯卡·汉姆斯坦二世的出现,真正开启了以提升剧本在音乐剧中作用的“叙事音乐剧”时代之后,音乐剧才逐渐摆脱“秀”的形式,向“剧”演变。但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原本“秀”身上的浪漫气息和娱乐至上的态度在叙事音乐剧的时代里继续延存。
因与汉姆斯坦家族的关系紧密,桑德海姆很小就常在汉姆斯坦家出入。耳濡目染间,桑德海姆也逐渐对音乐剧产生了兴趣,当他第一次尝试创作,并交到汉姆斯坦二世手中时,得到的却是老先生严厉的批评。随后的一整个下午,汉姆斯坦二世将毕生对音乐剧的实践经验亲授给了年轻的桑德海姆,而那个下午也成了改变桑德海姆一生的转折点。
可是,作为叙事音乐剧奠基者汉姆斯坦二世的学生,桑德海姆并没有沿着老师的脚步继续将叙事音乐剧发扬下去,而是站到了更高的起点之上。他审视着前辈们的作品,并对它们提出了诸多质疑和挑战。在他的笔耕之下,音乐剧不再总是欢乐而浪漫,它撕开了观众避世的心理,表现出现实的残忍,刻画出了真实的干涩。于是在《富丽秀》这个以音乐剧前世经历为背景的故事中,四个被感情所困的过来人和那些曾在舞台上辉煌一时的歌舞女郎们,都一一揭开了内心深处的灰蒙色泽。
而不仅在风格上有所颠覆,从音乐剧形式到手法的各个细节处,桑德海姆也都展现出了极强的个人主张。1970年由他和导演搭档哈罗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共同创造的音乐剧《伙伴们》在百老汇上演,即惊艳了整个纽约城。作品以拆解传统叙事音乐剧叙事结构的方式呈现。通过未婚单身男罗伯特的35岁生日派对,串联起罗伯特与他的五对已婚朋友之间的故事。通过这些互不关联的生活片段,创作者实际是在向观众表达都市生活中的人们,对于婚姻的不同态度。后来,人们把这类摒弃了叙述一个完整故事,转而以松散叙述的方式传递某些观点概念的音乐剧,命名为“概念音乐剧”。
“概念音乐剧”的出现不仅是对叙事音乐剧的一种颠覆。可以说,这一形式引领了音乐剧在创作理念上的2.0时代。将其从单一的创作形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更加多元和具有包容性的形式载体。包括桑德海姆的《富丽秀》《星期天与乔治逛公园》《刺客列传》,以及我们所熟悉的《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猫》(Cats)、《Q大道》(Avenue Q)、《过去五年》(Last Five Years)、《歌声舞影》(Song & Dance)(其第一幕即音乐剧《周日恋曲》)都属于概念音乐剧或受概念音乐剧形式的影响演变而成的。
在词曲创作手法上,桑德海姆又主张一种追求“自然”的价值观念。与这一理念相对立的正是以旋律上口和表达块状情绪的流行音乐或以流行音乐形式创作的音乐剧。在他的理念中,音乐剧中的音乐不能仅仅表现悲伤、喜悦、遗憾或痛苦这样的块状情绪。就像人的自然情绪流露那样,情绪是不断变化且时时在流动着的,不同的角色在同一时间点上所产生的情绪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表现人的自然情绪状态。这也正是其作品音乐很难让观众觉得“好听”的根本原因。
在《伙伴们》中,一段表现恐婚状态的表演“今天要结婚”(Getting Married Today)就完美通过不同旋律主题表现出恐惧与期待婚姻的截然相反的情绪。同时,通过不同情绪或对流动中的情绪的刻画,桑德海姆还在词曲创作领域扩展出了具有戏剧性的一面。
随着人们对桑德海姆作品理解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其作品的态度也在不断转变。2009年百老汇复排了桑德海姆作品《小夜曲》,剧中担当女主角的著名影星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因此斩获托尼奖最佳女主角奖;2015年桑德海姆音乐剧《拜访森林》改编的电影《魔法黑森林》上映,片中集结了包括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艾米丽·布朗特(Emily Blunt,)、詹姆斯·柯登(James Corden)等众多影视界明星集结;曾因主演《断背山》《爱情与灵药》等影片而被观众所熟知的男演员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在转战舞台剧后,主动出演了复排版《星期天与乔治逛公园》中乔治·修拉一角;……可见,从过去被认为是“票房毒药”,制作人见了都害怕,到如今被各界明星或艺术家所推崇,桑德海姆毫无疑问是当今在世的音乐剧创作大师中最受尊敬的一位。而他的作品也在不断向美国以外的国家传递,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近几年都在不断复排他的作品,尤其是在伦敦。2017年,英国国家剧院倾力打造了全新的复排版《富丽秀》,由艾美达·斯汤顿(Imelda Staunton)、菲利普·考斯特(Philip Quast)等来自英国和澳洲的实力演员主演,演出收获如潮好评,票房也是一路飘红。录制的NT Live高清放映版也于2018年登上中国的舞台。而最新消息是,今年该版本的《富丽秀》还将继续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
在近些年不断上演的各类桑德海姆作品中,一些有意思的表现形式也是层出不穷。2006年,百老汇复排版《伙伴们》的导演约翰·道尔(John Doyle)别出心裁地将演员与乐手职责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演员除了表演角色、演唱之外,还要承担乐手伴奏职责的全新表演形式。后来这种演员即乐手的表演形式也在多部音乐剧中出现,比如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曾经》(Once)、小剧场音乐剧《两个人的谋杀》(Murder For Two)等。2014年底,美国著名的环形剧场(Roundabout Theatre)出品了一部“极简版”《拜访森林》,仅一台钢琴和十位演员共同完成了这部黑色童话,把观众的目光从繁复的舞美视效中移开,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演员的表演和对剧本概念的解读之中。同样是2014年,伦敦图丁地区的一家派饼店里则上演了沉浸版惊悚音乐剧《理发师陶德》,给了观众毕生难逢的“血淋淋”的体验,并引发了经典音乐剧改编为沉浸式音乐剧的风潮。在这些有意思的改编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桑德海姆作品体内强大的可延展性,它并不拘泥于音乐剧的表现方式,也通过这些具有实验意义的改编,为音乐剧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去年,曾创作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战马》等经典舞台剧的英国导演玛丽安娜·艾丽奥特(Marianne Elliot)执导了一部特别版的《伙伴们》。艾丽奥特在这一版本的《伙伴们》中,将原来的男性主角罗布特,变成了女性。这一独特的性别转换版本随即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以及桑德海姆本人的肯定。当一位35岁的未婚女性面对“婚姻”话题的时候,许多我们未曾有过的感受都在这次的复排版中展现了出来。该剧也是近期十分值得关注的一部桑德海姆作品。
2010年,在桑德海姆80岁生日之际,百老汇的亨利·米勒剧院正式更名为斯蒂芬·桑德海姆剧院,以彰其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所作的成就。而89岁高龄的桑德海姆,如今依然在创作。据报道,他正在与剧作家戴维·艾维斯(David Ives)合作,根据路易·布努艾尔(Luis Buñuel)两部电影《资本主义的审慎魅力》《泯灭天使》改编而成的音乐剧。而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桑德海姆就将迎来90岁大寿。相信届时,各地都将迎来一波纪念演出。我们也期待在国内看到更多桑德海姆的音乐剧作品。
附斯蒂芬·桑德海姆主要作品: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1957,仅作词)
《玫瑰舞后》(Gypsy ,1959,仅作词)
《春光满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1962)
《伙伴们》(Company ,1970)
《富丽秀》(Follies ,1971)
《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 ,1973)
《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 ,1976)
《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1979)
《友谊岁月》(Merrily We Roll Along ,1981)
《星期天与乔治逛公园》(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1984)
《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 ,1987)
《刺客列传》(Assassins ,1990)
《激情》(Passion ,1994)
本文作者轩然,作于2019年2月,发表于《文化广场》杂志2019年,原题为《斯蒂芬·桑德海姆:定义了美国现代音乐剧的创作大师》,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