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程与结果
中学时代学习数学时,老师总提醒我们解答大题时,解不出来不重要,你会多少就写多少,但一定要动笔,你写个“解”,老师都可能给你一分。
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们不再重视过程而只在乎那个结果的答案,那个观念里的世俗准则。
在两性关系里,答案就是结婚生娃,而是不是幸福与快乐。所以恋爱变得不再重要,不论你恋爱长跑步入婚姻的曲折还是闪婚,单身的后你就没有分数,而结婚生娃就是满分。所以人们不再想要恋爱,不再勇敢的尝试那可能的幸福,而是相亲而后尽快婚姻,尽快拿到这一题的分数。
经济状况的答案就是有车有房,而不在乎你这个车子房子是一个人吃了多少苦头攒下来还是父母助攻一步到位,有就是满分,没有就是不得分。 我们不再强调个人在其中的价值,有价值的是房子车子,而不是你。人们更在乎你拥有什么,而较少提及你是什么。
有些朋友亲戚知道我炒股赚了点小钱,不约而同希望我买卖股票时跟他们知会一声。他们希望得到跟我一样的收益,赚更多的钱,而不用费任何力气。没人在乎我的经历,我的努力我是怎么做到的。没人知道我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是一时的一个闪耀的电子,然后会看上几百条公司公告,十几份研报,分析公司发展历程,研读分析历年财报,对同行业进行对比分析,还不提大学的专业学习,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的实践,考取注册会计师阶段专业的学习,从小到大看书籍、报纸、杂志培养的对市场的敏感性,我成长经历过程中塑造的我个人的心理。
记得大一时,我高数学的还不错,室友都没咋学,考前一天晚上我帮着辅导室友高数大题,考试的时候也好心发选择题答案,考完试后有的室友感谢我前一晚复习的都考到了还发了选择题,有的却鄙夷的说自己根本没看,成绩出来我们寝室高数全过了,其他男生寝室每个寝室挂一半。他们得到了他们满意的结果, 没人关心我为了学习高数花了多少时间,他们有的觉得我的付出是愚蠢的,因为他们不费摧毁之力就得到了跟我一样的结果。而我在十一之前没学习,在国庆期间努力赶高数老师的授课进度,写练习册,一本练习册自己认认真真做完,勘误错题,不断翻书复习。
如今,每当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总是会说是因为运气,只是因为我知道没有人会在乎我的默默付出,一句运气乐呵呵带过,转入下一个话题。 不过,工作后渐渐地也能遇到很优秀的伙伴,他们会说:运气是因为实力。我笑笑,我知道他是我的朋友。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到当代社会是一个功绩社会, 一个由健身房、办公室、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建构的社会。在功绩社会里更强调多产和高效,其最终目的是效绩的最大化。
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人成就,不断地强调学习进步,强调拥有。一种更快、很便捷、更高效的拥有,不可避免的越来越不重视过程,越来越不重视思考。
从小我一直喜欢数学,我很喜欢解数学题,一道题一两个小时没做出来,在食堂吃饭我还是会想着这道题,我喜欢这样的过程。
初中数学竞赛我一直是第一名,别人做不出的题目我能做出来。初二有次期中考试,最后一道题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能做出来,但是一直没想到合适的方法,终于,我想出来了,但此时,考试铃声也响了起来,时间到了。我没有选择交卷,我一边哭一边把考试题写完,考试结束我没有回家,我离家出走了。
记得一节初中数学课堂上,我追问老师一个问题,旁边班上成绩最好(总分)的同学用纸折了一个“角”送给我,然后说:不要钻牛角尖了。我和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从儿时到现在一路走来,我一直在试图与自己和解,一直在试图模仿周遭的人,尽力不去表达自己那在他们看来异样的观点。
老师还说:考试时间有限,要注意控制时间,不会的题先不做,把后面会的做完,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该拿的分拿到手。 但其实我没那么在乎成绩的多少,我只是享受解题的过程,我也不在乎人生取得什么成就,我只想享受属于我的,这唯一一次的 生命的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