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签名书
【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
签名书
请回来一本书,我必加盖藏书印,或题上自己的名字,记下购买的时间和地点。至于作者题签,我并不强求,一切随缘了。
我的第一本作者签名书,是刘金忠的诗集《爱的抽屉》(东方文化出版社1992年8月版)。其时我上高三,正痴迷于文学,听说焦作日报副刊部主任刘金忠来博爱签名售书,带着钞票和习作便去了。《爱的抽屉》用的是香港的书号,我当时对此颇为讶异,疑惑他为什么不选择内地的出版社——出书的难处,我是后来才能理解和体会的。我买了《爱的抽屉》,让其签了名,递上习作,请其批评。到这买书的人极少,所以他能当场翻翻我的东西,并提出意见。他说了几句长处和不足,下定判语,如果让他当责任编辑,我这些诗文都不会发表。听说我面临高考,他又语重心长地劝我,暂时远离文学,全身心投于学习,上了大学再写作也不迟,云云。有些失落有些沮丧,带着第一本作者签名书,我转身离开。
后来,我到省会求学,书一直买着读着,也间或写些文字,不过已去了不少虚火。再后来,成为郑州三联书店的一员,经眼更多的书更多的事,不断成长。某日在店里翻书,以熟悉业务,忽然发现某当代名人自传的扉页,签了传主的名字,明显不是印上去的,而是后写的,并且店里他的几本书,有的签了有的又没签——我十分惊诧,开始还以为哪位店员搞恶作剧,询问一圈,排除了这种猜测。我苦思冥想了半天,试图还原它的“前世”:出版社请作者到某书店签名售书,调了很多书过来,但是捧场的读者不多,冷场可太难堪了,怎么办呢,忙找来社里编辑和书店店员充数,一一捧着本书排队签名;散场后,这些书被书店退回社里,发行部再将其发往其他书店。那些人可算是“书托”,我真担心作者热心地询问对方名字,非要题上款可如何是好,不过也许作者心知肚明,维护着虚假繁荣,“看透别说透,还是好朋友”,呵呵。
来往书店的读者,少不了当地的文化名人,我也因此先后获赠了他们的签名书。有很多我拿回家随手一塞了事,认真读过的,有《一岁等于一生》(老张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南街村话语》(张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3月版)、《生存的诗意》(孙荪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等等。郑州的文化活动很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郑州三联书店薛正强先生促成的“越秀学术讲座”。这个讲座至今已坚持了十余年,先后由沈昌文先生和李辉先生主持,遍邀海内外学界名家来郑讲学。那时每有讲座,我总是电话通知一圈书店的老读者,乃至上门送上请柬,但自己由于工作时间与兴趣的原因,参与的次数屈指可数。既去了,便少不了追星的举动,合影签名之类。检视我的书架,经由“越秀学术讲座”而得的签名书,不过三本:《顺生论》(张中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守望的距离》(周国平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版)、《黄永玉散文》(黄永玉著,花城出版社1998年7月版)。
说实在话,每次听讲座我都是失望而归,倒不如读其书来得亲切。张中行先生“禅外说禅”,比行文更见絮叨;周国平先生照本宣科,所言晦涩艰深;黄永玉先生……我都记不得他讲了什么了。周国平先生的讲座题目为《哲学与精神生活》,收入《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一书时,更名为《哲学是永远的追问》,不过文后记述的讲座时间有误,并非1997年10月30日,而是9月30日。那天,他来“越秀学术讲座”时,带着刚刚订婚的第三任夫人朱红,所以在交流时段,大家的提问便偏重于此,显得很娱乐。大约是这种氛围影响了我,讲座后,请周国平题签《守望的距离》毕,忽发奇想,让周夫人也签个名岂不完满?“不不不!他的书我不能签!他是他,我是我,我们俩不掺和!”得,人家是周夫人,更是朱红,那就算了吧。而去听黄永玉的讲座时,除了《黄永玉散文》,我还准备了三联书店出版的吕吉人的国画明信片《凤凰春晓》,后来请黄永玉先生在上面也签了名,颇为自得——在那画作上,吕吉人写道:“春节时,与春彦等友访永玉老故乡,同黄老漫步沱江畔得此稿。”
书架上的签名书,有一些缘自各地师友的馈赠。且列几本:艾苓的《领着自己回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版)、《风也穿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一路走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黄玉峰的《诗情画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范笑我的《笑我贩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笑我贩书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止庵的《插花地册子》(东方出版社2001年1月版)。这些书是我们友情的见证和纽带,自然,我会善待它们,不会让它们睡大觉的。
重点说说黄玉峰。1999年4月22日,《中国青年报》第5版“冰点”栏目,刊发了记者冯玥的报道《语文教学的叛徒》,其主人公黄玉峰的语文教学模式吸引了我。黄玉峰当时是复旦大学附中高二(3)班的语文老师,他“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实践着“大语文”的教学,其所取得的效果引人瞩目。3班同学在当初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还收到了署名“你的朋友黄玉峰”的简函:“祝贺你进入附中修炼。愿我们为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人文素质低下的现状而共同努力”——漂亮的毛笔行书写在古色古香的宣纸信笺上,昭示了他们将拥有不一样的语文课。果然,除了统一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语文课没有考试,也从来不做各种模拟试卷;在课本之外,黄玉峰补充了古今中外数百篇文章,却不讲教材里的某些课文,只要大家看懂即可;几十位沪上名家先后到班上,讲述自己读书治学的心得;每周有固定的时间练习书法、学国画和篆刻,每周有一节语文课到图书馆看书……
心向往之,心向往之啊。如果在学生时代,我要遇上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语文课,那该多好!便提笔给黄玉峰老师写信,表达自己的敬意,因为不知道黄玉峰的具体地址,对他能否收到信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不曾想,发信后不久的5月6日,我意外地收到了黄玉峰寄来的包裹——一本他主编的《诗情画意》,两本他指导3班同学办的班刊《读书做人》。《诗情画意》是上海教育电视台同名节目的讲稿结集,以师生对话形式解析古代诗歌和绘画,这本书大约就是他的教育的一个副产品吧。当时我所在的书店是有这本书的,销的还不错,只是我从来没有注意编著者——心里没有,眼里就没有啊。黄玉峰的书法很不错,这从他的题签即可看出。再翻《读书做人》,更是吓了我一跳:《平和恬淡——周作人人文主义思想讨论》、《从两个角度来看中国禅宗兴盛之原因》、《略论民与神的关系》、《初探唐代的“酒文化”》……这是高中生的文章吗?黄玉峰说: “也许在真正的研究者看来,他们的东西还很稚嫩,没关系,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问的体验和成就感,这就够了。”
其后多年,因为俗事的羁绊,我就没再和黄玉峰联系,只是看他编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版,闲时翻翻,权当面受教诲。媒体上也不见了他的动向,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渐渐平息,他的事业注定是寂寞的。3班的学生,如今也该大学毕业了,他们未必会成为书画家、作家,但是,“随着这些学生的成长,他们如何对待世界,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都会不一样”——陈思和的评价颇为中肯。
历届全国书市,往往聚集了很多名家,也因此诞生了不少签名书。我原来在书店时做的是采购,后来到杂志社从事发行工作,参加全国书市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我还趁机寻到感兴趣的作者,买了他的书让其题签。这么着,有一搭没一搭的,多年来也累积了不少,且列于下:2000年(南京)第11届全国书市的《思想的芦苇》(韦尔乔画,王玉北文,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爽呆了》(王玉北文,韦尔乔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版),2004年(桂林)第14届全国书市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张守义的笑》(张守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2006年(乌鲁木齐)第16届全国书市的《虚土》(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2007年(重庆)第17届全国书市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曹乃谦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版),2008年(郑州)第18届全国书市的《庄子说》(蔡志忠编绘,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记点这些书题签前后的经历与感受吧。
我接触韦尔乔,是从他和王玉北合作的《西方哲理漫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版)开始的,一见倾心。有人认为他的画风承继丰子恺,而我却从中看到了房龙。王玉北评价韦尔乔说,他把素描提升到了灵描的高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通常为技术所累的职业画家所无法达到的境地——我认为是恰切的。在第11届全国书市上,见韦尔乔在签售《西方哲理漫画》,我忙去买了他的《思想的芦苇》、《爽呆了》,上前让他签名。我问他,这两本的内容和《西方哲理漫画》有没有重复,他回答,绝对没有。那次我之所以没有买《西方哲理漫画》,是因为之前买过了,更确切的说是买过前三本——《西方哲理漫画》共六册,先出的三册有平装与精装两种版本(我买的是平装本),出齐后上市的却全为精装的了,虽有单本定价,实际却不单卖。这着实害苦了我,几年以后,我看实在无望配齐全套,索性又买来一套精装版的。郁闷!
某日闲翻《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看目录有一篇《尔乔走了》,一惊:莫不是韦尔乔?再看作者,王玉北,韦尔乔的“黄金搭档”,应是他无疑。果然如是。2007年8月29日,韦尔乔因肺癌医治无效驾鹤西去,终年43岁。我太闭塞了。不禁为韦尔乔感到惋惜。“我总设想,我将来要出的书里,肯定要有插图存在,就如同韦尔乔的风格——也许将来我们有合作的机会?”回过头来再看我当年题于《爽呆了》的文字,感叹不已。
《张守义的笑》记录了作者的花边趣事,水分很大,我之所以买了并请其题签,更多的,是对其装帧、插图艺术成就的致敬,当时只恨没有事先打探消息,临行带着《张守义外国文学插图集》(第二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就好了。相同的感觉也出现在见到余华时,由于自己已经有了《余华作品集》(全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对他的随笔又不感兴趣,便只挑了《许三观卖血记》,请其题签。
每次出行,我必带一本书,一路走来一路读。去乌鲁木齐参加第16届全国书市,我带的是刘亮程的新著《虚土》。打发漫长而无聊的旅途时光是一方面,此外,也期望能在书市上见到刘亮程,请其题签。不料,书市组委会安排的活动里,并没有刘亮程的。我不甘心,联系了一位书友,讨得刘亮程的联系方式,几经周折,终于和他在某广场旁边的大排档会面。喝啤酒聊天之余,我取出了《虚土》和在乌鲁木齐新买的《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提笔,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在《一个人的村庄》上写下一句话:“无论谁种的麦子熟了,谷香都会弥漫在空气里。”
在第17届全国书市上,《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举行了首发仪式。知道有这个活动后,我费尽心机,混进了只对媒体记者开放的现场。我看记者们提的问题过于浮泛——例如“陈道明买走《最后的村庄》的电影版权,他会是此片的导演还是主演”——忍不住举手,询问了一些关于文本本身的问题。仪式后,我又千方百计要了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让曹乃谦给题签——此书当时尚未正式发行,长江文艺出版社只是为首发仪式赶制出了几十本书,不容易啊。
一年换一个城市承办的全国书市,一直到第18届,终于来到郑州,来到我的身边。组委会和出版社照旧请了许多名人与会,或签售或讲座,其中,由郑州晚报主办的“中州大讲堂”(第3期)请来的蔡志忠,勾起了我感恩的情感,2008年4月27日下午,便带着数码相机和录音笔,前往拜见聆听,好似拜见和聆听自己的青春。此前,在家怎么也找不到《漫话蔡志忠》(蔡志忠口述自传,三联书店1995年1月版)一书(也许当年我只是借来一阅),只捡得《庄子说》,随身带着。来的人可真不少,能容纳300人的讲座厅满满当当的。很多孩子和家长一起来了,人家都称呼着“蔡爷爷”,想拜师学艺,弄得我也显得小孩气,只觉得有些无聊。想放弃让他题签,最终还是在讲座后挤到跟前,让蔡志忠在《庄子说》上签名留念。而讲座上,听着蔡志忠豪言要为中国人夺取诺贝尔奖,只觉得青春偶像与自己渐行渐远,颇为失落。也许,亲近一个人,真的未必要见面,只需细阅他的作品即可。《漫话蔡志忠》里蔡志忠的经历对我的影响,要比他的漫画作品深许多。让我再温习一遍他在书中的话语吧:“如果我只是一株蒲公英小草,我才不会理会隔壁那棵大树,我会专心做我的小草。”
其他一些签名书,来源不一。《阁楼人语》(沈昌文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得于2005年秋。沈昌文先生那时刚过74岁生日,应约再次来到郑州三联书店,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出版经历与感悟。当时我已离开三联,作为读者前往聆听,并于讲座后得此签名书。记得当地晚报记者请其题辞,说是会和访谈一同刊登,沈昌文先生一听要见报,犹疑起来,认真起来,说是借用毛主席一句话吧,提笔写下:“认真做好出版工作。”这大约的确是他发自肺腑的感言,可在如今的语境里,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后来我留心翻看那家报纸,没有刊登他的题辞,果然。
2007年5月,冯骥才先生莅郑,参加“金麻雀小小说节”。我事先在书架上过了一遍,翻出来四本他的书,带到会上,瞅了个空闲,请其签名。这几本书为:《一百个人的十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温情的迷茫》(天津杨柳青画社1992年4月版)、《中华散文珍藏本-冯骥才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6月版)。
贾平凹在《乐而开笑》里,记述了一则关于签名书的趣事,说是签名书流落街头旧书摊,作者见了,买下再次签赠给那个人。生活中恐怕很少有如此举动的作者,不过,市场上流转的签名书却并不少见,到旧书网上转转便知。某日,我到北京潘家园,逛旧书市场,偶翻《穆斯林箴言妙语录》(汪玉林、马兰选编,甘肃民族出版社),忽见扉页有第一编者汪玉林的签名,题赠给“俊林女士”,再翻翻内容,可以一阅,便以两元拿下。还有一天,我到郑州图书城转,在某批发店闲翻新书,惊见某本《安静》扉页有周国平的题签,上款赫见此店经理的名字——此人并非读书人,能得此签名书,大约缘于出版商组织的作者与发行商的联谊活动,但他(或者店里其他人)不明就里,顺手放在店里销售——我想想挺有意思,虽非题签给我的,还是出手将其带回。
说了这么多签名书,都逃不出“作者签给别人”的范畴,有没有“作者签给自己”的签名书呢?某日翻看《出版人》(总第55期),“封面报道”是王小峰的《八年:一本书的多灾多难史》,读完,很喜欢这篇文章,更喜欢王小峰的那股疯劲儿,且抄一句在此,以示敬意:“我只保留了一套《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在我保留的那套书的扉页上,我只写了三个字:辛苦了。”
这样的作者,这样的签名书——牛!
20080922
签名书
请回来一本书,我必加盖藏书印,或题上自己的名字,记下购买的时间和地点。至于作者题签,我并不强求,一切随缘了。
我的第一本作者签名书,是刘金忠的诗集《爱的抽屉》(东方文化出版社1992年8月版)。其时我上高三,正痴迷于文学,听说焦作日报副刊部主任刘金忠来博爱签名售书,带着钞票和习作便去了。《爱的抽屉》用的是香港的书号,我当时对此颇为讶异,疑惑他为什么不选择内地的出版社——出书的难处,我是后来才能理解和体会的。我买了《爱的抽屉》,让其签了名,递上习作,请其批评。到这买书的人极少,所以他能当场翻翻我的东西,并提出意见。他说了几句长处和不足,下定判语,如果让他当责任编辑,我这些诗文都不会发表。听说我面临高考,他又语重心长地劝我,暂时远离文学,全身心投于学习,上了大学再写作也不迟,云云。有些失落有些沮丧,带着第一本作者签名书,我转身离开。
后来,我到省会求学,书一直买着读着,也间或写些文字,不过已去了不少虚火。再后来,成为郑州三联书店的一员,经眼更多的书更多的事,不断成长。某日在店里翻书,以熟悉业务,忽然发现某当代名人自传的扉页,签了传主的名字,明显不是印上去的,而是后写的,并且店里他的几本书,有的签了有的又没签——我十分惊诧,开始还以为哪位店员搞恶作剧,询问一圈,排除了这种猜测。我苦思冥想了半天,试图还原它的“前世”:出版社请作者到某书店签名售书,调了很多书过来,但是捧场的读者不多,冷场可太难堪了,怎么办呢,忙找来社里编辑和书店店员充数,一一捧着本书排队签名;散场后,这些书被书店退回社里,发行部再将其发往其他书店。那些人可算是“书托”,我真担心作者热心地询问对方名字,非要题上款可如何是好,不过也许作者心知肚明,维护着虚假繁荣,“看透别说透,还是好朋友”,呵呵。
来往书店的读者,少不了当地的文化名人,我也因此先后获赠了他们的签名书。有很多我拿回家随手一塞了事,认真读过的,有《一岁等于一生》(老张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南街村话语》(张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3月版)、《生存的诗意》(孙荪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等等。郑州的文化活动很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郑州三联书店薛正强先生促成的“越秀学术讲座”。这个讲座至今已坚持了十余年,先后由沈昌文先生和李辉先生主持,遍邀海内外学界名家来郑讲学。那时每有讲座,我总是电话通知一圈书店的老读者,乃至上门送上请柬,但自己由于工作时间与兴趣的原因,参与的次数屈指可数。既去了,便少不了追星的举动,合影签名之类。检视我的书架,经由“越秀学术讲座”而得的签名书,不过三本:《顺生论》(张中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守望的距离》(周国平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版)、《黄永玉散文》(黄永玉著,花城出版社1998年7月版)。
说实在话,每次听讲座我都是失望而归,倒不如读其书来得亲切。张中行先生“禅外说禅”,比行文更见絮叨;周国平先生照本宣科,所言晦涩艰深;黄永玉先生……我都记不得他讲了什么了。周国平先生的讲座题目为《哲学与精神生活》,收入《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一书时,更名为《哲学是永远的追问》,不过文后记述的讲座时间有误,并非1997年10月30日,而是9月30日。那天,他来“越秀学术讲座”时,带着刚刚订婚的第三任夫人朱红,所以在交流时段,大家的提问便偏重于此,显得很娱乐。大约是这种氛围影响了我,讲座后,请周国平题签《守望的距离》毕,忽发奇想,让周夫人也签个名岂不完满?“不不不!他的书我不能签!他是他,我是我,我们俩不掺和!”得,人家是周夫人,更是朱红,那就算了吧。而去听黄永玉的讲座时,除了《黄永玉散文》,我还准备了三联书店出版的吕吉人的国画明信片《凤凰春晓》,后来请黄永玉先生在上面也签了名,颇为自得——在那画作上,吕吉人写道:“春节时,与春彦等友访永玉老故乡,同黄老漫步沱江畔得此稿。”
书架上的签名书,有一些缘自各地师友的馈赠。且列几本:艾苓的《领着自己回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版)、《风也穿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一路走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黄玉峰的《诗情画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范笑我的《笑我贩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笑我贩书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止庵的《插花地册子》(东方出版社2001年1月版)。这些书是我们友情的见证和纽带,自然,我会善待它们,不会让它们睡大觉的。
重点说说黄玉峰。1999年4月22日,《中国青年报》第5版“冰点”栏目,刊发了记者冯玥的报道《语文教学的叛徒》,其主人公黄玉峰的语文教学模式吸引了我。黄玉峰当时是复旦大学附中高二(3)班的语文老师,他“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实践着“大语文”的教学,其所取得的效果引人瞩目。3班同学在当初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还收到了署名“你的朋友黄玉峰”的简函:“祝贺你进入附中修炼。愿我们为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人文素质低下的现状而共同努力”——漂亮的毛笔行书写在古色古香的宣纸信笺上,昭示了他们将拥有不一样的语文课。果然,除了统一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语文课没有考试,也从来不做各种模拟试卷;在课本之外,黄玉峰补充了古今中外数百篇文章,却不讲教材里的某些课文,只要大家看懂即可;几十位沪上名家先后到班上,讲述自己读书治学的心得;每周有固定的时间练习书法、学国画和篆刻,每周有一节语文课到图书馆看书……
心向往之,心向往之啊。如果在学生时代,我要遇上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语文课,那该多好!便提笔给黄玉峰老师写信,表达自己的敬意,因为不知道黄玉峰的具体地址,对他能否收到信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不曾想,发信后不久的5月6日,我意外地收到了黄玉峰寄来的包裹——一本他主编的《诗情画意》,两本他指导3班同学办的班刊《读书做人》。《诗情画意》是上海教育电视台同名节目的讲稿结集,以师生对话形式解析古代诗歌和绘画,这本书大约就是他的教育的一个副产品吧。当时我所在的书店是有这本书的,销的还不错,只是我从来没有注意编著者——心里没有,眼里就没有啊。黄玉峰的书法很不错,这从他的题签即可看出。再翻《读书做人》,更是吓了我一跳:《平和恬淡——周作人人文主义思想讨论》、《从两个角度来看中国禅宗兴盛之原因》、《略论民与神的关系》、《初探唐代的“酒文化”》……这是高中生的文章吗?黄玉峰说: “也许在真正的研究者看来,他们的东西还很稚嫩,没关系,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问的体验和成就感,这就够了。”
其后多年,因为俗事的羁绊,我就没再和黄玉峰联系,只是看他编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版,闲时翻翻,权当面受教诲。媒体上也不见了他的动向,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渐渐平息,他的事业注定是寂寞的。3班的学生,如今也该大学毕业了,他们未必会成为书画家、作家,但是,“随着这些学生的成长,他们如何对待世界,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都会不一样”——陈思和的评价颇为中肯。
历届全国书市,往往聚集了很多名家,也因此诞生了不少签名书。我原来在书店时做的是采购,后来到杂志社从事发行工作,参加全国书市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我还趁机寻到感兴趣的作者,买了他的书让其题签。这么着,有一搭没一搭的,多年来也累积了不少,且列于下:2000年(南京)第11届全国书市的《思想的芦苇》(韦尔乔画,王玉北文,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爽呆了》(王玉北文,韦尔乔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版),2004年(桂林)第14届全国书市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张守义的笑》(张守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2006年(乌鲁木齐)第16届全国书市的《虚土》(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2007年(重庆)第17届全国书市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曹乃谦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版),2008年(郑州)第18届全国书市的《庄子说》(蔡志忠编绘,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记点这些书题签前后的经历与感受吧。
我接触韦尔乔,是从他和王玉北合作的《西方哲理漫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版)开始的,一见倾心。有人认为他的画风承继丰子恺,而我却从中看到了房龙。王玉北评价韦尔乔说,他把素描提升到了灵描的高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通常为技术所累的职业画家所无法达到的境地——我认为是恰切的。在第11届全国书市上,见韦尔乔在签售《西方哲理漫画》,我忙去买了他的《思想的芦苇》、《爽呆了》,上前让他签名。我问他,这两本的内容和《西方哲理漫画》有没有重复,他回答,绝对没有。那次我之所以没有买《西方哲理漫画》,是因为之前买过了,更确切的说是买过前三本——《西方哲理漫画》共六册,先出的三册有平装与精装两种版本(我买的是平装本),出齐后上市的却全为精装的了,虽有单本定价,实际却不单卖。这着实害苦了我,几年以后,我看实在无望配齐全套,索性又买来一套精装版的。郁闷!
某日闲翻《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看目录有一篇《尔乔走了》,一惊:莫不是韦尔乔?再看作者,王玉北,韦尔乔的“黄金搭档”,应是他无疑。果然如是。2007年8月29日,韦尔乔因肺癌医治无效驾鹤西去,终年43岁。我太闭塞了。不禁为韦尔乔感到惋惜。“我总设想,我将来要出的书里,肯定要有插图存在,就如同韦尔乔的风格——也许将来我们有合作的机会?”回过头来再看我当年题于《爽呆了》的文字,感叹不已。
《张守义的笑》记录了作者的花边趣事,水分很大,我之所以买了并请其题签,更多的,是对其装帧、插图艺术成就的致敬,当时只恨没有事先打探消息,临行带着《张守义外国文学插图集》(第二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就好了。相同的感觉也出现在见到余华时,由于自己已经有了《余华作品集》(全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对他的随笔又不感兴趣,便只挑了《许三观卖血记》,请其题签。
每次出行,我必带一本书,一路走来一路读。去乌鲁木齐参加第16届全国书市,我带的是刘亮程的新著《虚土》。打发漫长而无聊的旅途时光是一方面,此外,也期望能在书市上见到刘亮程,请其题签。不料,书市组委会安排的活动里,并没有刘亮程的。我不甘心,联系了一位书友,讨得刘亮程的联系方式,几经周折,终于和他在某广场旁边的大排档会面。喝啤酒聊天之余,我取出了《虚土》和在乌鲁木齐新买的《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提笔,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在《一个人的村庄》上写下一句话:“无论谁种的麦子熟了,谷香都会弥漫在空气里。”
在第17届全国书市上,《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举行了首发仪式。知道有这个活动后,我费尽心机,混进了只对媒体记者开放的现场。我看记者们提的问题过于浮泛——例如“陈道明买走《最后的村庄》的电影版权,他会是此片的导演还是主演”——忍不住举手,询问了一些关于文本本身的问题。仪式后,我又千方百计要了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让曹乃谦给题签——此书当时尚未正式发行,长江文艺出版社只是为首发仪式赶制出了几十本书,不容易啊。
一年换一个城市承办的全国书市,一直到第18届,终于来到郑州,来到我的身边。组委会和出版社照旧请了许多名人与会,或签售或讲座,其中,由郑州晚报主办的“中州大讲堂”(第3期)请来的蔡志忠,勾起了我感恩的情感,2008年4月27日下午,便带着数码相机和录音笔,前往拜见聆听,好似拜见和聆听自己的青春。此前,在家怎么也找不到《漫话蔡志忠》(蔡志忠口述自传,三联书店1995年1月版)一书(也许当年我只是借来一阅),只捡得《庄子说》,随身带着。来的人可真不少,能容纳300人的讲座厅满满当当的。很多孩子和家长一起来了,人家都称呼着“蔡爷爷”,想拜师学艺,弄得我也显得小孩气,只觉得有些无聊。想放弃让他题签,最终还是在讲座后挤到跟前,让蔡志忠在《庄子说》上签名留念。而讲座上,听着蔡志忠豪言要为中国人夺取诺贝尔奖,只觉得青春偶像与自己渐行渐远,颇为失落。也许,亲近一个人,真的未必要见面,只需细阅他的作品即可。《漫话蔡志忠》里蔡志忠的经历对我的影响,要比他的漫画作品深许多。让我再温习一遍他在书中的话语吧:“如果我只是一株蒲公英小草,我才不会理会隔壁那棵大树,我会专心做我的小草。”
其他一些签名书,来源不一。《阁楼人语》(沈昌文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得于2005年秋。沈昌文先生那时刚过74岁生日,应约再次来到郑州三联书店,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出版经历与感悟。当时我已离开三联,作为读者前往聆听,并于讲座后得此签名书。记得当地晚报记者请其题辞,说是会和访谈一同刊登,沈昌文先生一听要见报,犹疑起来,认真起来,说是借用毛主席一句话吧,提笔写下:“认真做好出版工作。”这大约的确是他发自肺腑的感言,可在如今的语境里,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后来我留心翻看那家报纸,没有刊登他的题辞,果然。
2007年5月,冯骥才先生莅郑,参加“金麻雀小小说节”。我事先在书架上过了一遍,翻出来四本他的书,带到会上,瞅了个空闲,请其签名。这几本书为:《一百个人的十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温情的迷茫》(天津杨柳青画社1992年4月版)、《中华散文珍藏本-冯骥才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6月版)。
贾平凹在《乐而开笑》里,记述了一则关于签名书的趣事,说是签名书流落街头旧书摊,作者见了,买下再次签赠给那个人。生活中恐怕很少有如此举动的作者,不过,市场上流转的签名书却并不少见,到旧书网上转转便知。某日,我到北京潘家园,逛旧书市场,偶翻《穆斯林箴言妙语录》(汪玉林、马兰选编,甘肃民族出版社),忽见扉页有第一编者汪玉林的签名,题赠给“俊林女士”,再翻翻内容,可以一阅,便以两元拿下。还有一天,我到郑州图书城转,在某批发店闲翻新书,惊见某本《安静》扉页有周国平的题签,上款赫见此店经理的名字——此人并非读书人,能得此签名书,大约缘于出版商组织的作者与发行商的联谊活动,但他(或者店里其他人)不明就里,顺手放在店里销售——我想想挺有意思,虽非题签给我的,还是出手将其带回。
说了这么多签名书,都逃不出“作者签给别人”的范畴,有没有“作者签给自己”的签名书呢?某日翻看《出版人》(总第55期),“封面报道”是王小峰的《八年:一本书的多灾多难史》,读完,很喜欢这篇文章,更喜欢王小峰的那股疯劲儿,且抄一句在此,以示敬意:“我只保留了一套《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在我保留的那套书的扉页上,我只写了三个字:辛苦了。”
这样的作者,这样的签名书——牛!
20080922
马国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库》延伸出的单行本 | 书目提要 (2人喜欢)
-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2400—2406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