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 文艺得让人心碎
作为一个7岁就在被窝里和我妈一起看《流星花园》的资深电视剧儿童,一部又一部台湾偶像剧承包了我整个童年;尔后整个少年时代又被各种台湾流行金曲洗脑,那时候我们都爱模仿嗲嗲的台湾腔,装戏中时髦的有钱人;后来我长大了,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大小明星们都纷纷北上淘金,我却养成了在吃饭时和睡觉前看已经停播的《康熙来了》的习惯,渐渐发现台湾和我小时候想的一点也不一样。
2019年年初实地来到台湾,这里依然岁月静好,井然有序,但不知怎么,也许是因为与大陆的急速腾飞相形见拙,台湾总像一块失落的岛屿,慢慢地飘出了人们的视线,充满了文艺的忧伤,
D1: 慈圣宫庙口小吃街 - 西门町
下了飞机,我们在台北老城区的宾馆放下行李,便出去觅食。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比较老旧的宾馆,一楼是古玩城,楼本身是骑楼的样式,搞不好有50年以上的历史了,不过胜在房间干净整洁,老板娘也很亲切客气。我的小伙伴是个祖籍台湾的上海人,他来台湾探过几次亲,对这里比较熟悉,飞机一落地他就说要带我去一个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地方吃好吃的,就在我们宾馆附近。他说的就是慈圣宫门口的小吃摊儿,后来还上了白钟元的《街头美食斗士》。




台湾真的是小吃的天堂,我们几乎没吃什么正餐,就一直在路边买小吃,我最爱的是大肠包小肠,整个旅行我一共吃了5根,从台北吃到台南再吃到高雄。
吃饱喝足后我们便在台北老城区的大街小巷里穿行,路过了蒋渭水纪念公园,还在公园里的展览中找到了小伙伴太公年轻时候的照片,也因此遇到一个巨能聊的讲解员,她跟我们说她祖籍是江西人,爸爸只身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亲人都留在大陆几十年没见,后来台陆关系解冻,她爸爸第一批报名返乡省亲。估计是三十年前,她生动地描述她随父亲第一次回大陆的种种新奇见闻,比如她们下飞机看到写着“公安”两个字的警车下意识逃跑,害怕大陆反悔要把她们抓起来;从不在人前流泪的父亲在爷爷坟前哭倒;“小卖部”(台湾叫福利社)买东西要开票;第一次见到农村旱厕吓坏了不敢上厕所等等。她听说我俩都没见过稻田里面赶鸭子觉得非常疑惑,好像我俩都不是纯正的大陆人一样。她说她爸爸在台湾舍不得吃穿,把钱都匀给了大陆的亲戚,后来大陆的亲戚们也都渐渐发达起来。我俩听得入神,明明是发生在我们这边的故事,却又像很遥远一样。也许还有很多台湾人抱有她这种想法,觉得大陆人普遍还是很穷,我们也无从解释,只是在心里默默感叹时过境迁啊。
台湾给我的感觉就是既熟悉又陌生。在台湾旅游比日本好的一点就是可以交流,看得懂文字。一脉相承,但细微之处又差异巨大。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台北的“新宿”-西门町。来到西门町我简直太失望了,这就是我童年中在偶像剧里频频出现只闻其名不见其身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西门町吗?还比不上大陆三线城市新修的万达广场呢。1月末的台北比我想象中冷,我在门口的H&M买了件打折的毛衣套上,在西门町周围逛了一圈。穿过一个看起来很老的西式建筑,里面有多别有通天的露天酒吧。我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这么多gay,像是搞团建一样,团团坐在一起,而且清一色都是白T,短裤,一看就常去健身房的胸肌,以及平头络腮胡,不愧是可以法定的地区啊。
正值《大象,席地而坐》在台湾上映,我和小伙伴赶紧买了两张电影票,在电影院看了4个小时。这文艺片我看了很闷,中途几次坐不住,但小伙伴看得津津有味,说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甚至晚上回去下了盗版,又看了一遍。电影院上座率不高,有年轻的小男孩儿,也有爷爷辈的gay手牵手来看,整整4个小时大家都很安静,电影没有字幕,这北方口音以及语言习惯我都担心他们看不懂和听不懂,但中途没有一人离开,甚至电影结束大家都还坐好等字幕放完,我俩大陆人自愧不如,字幕没放完就离场了。
看完电影,经过快要关门的天后宫,进去瞄了几眼,又经过宁夏夜市,买了一份大肠包小肠以及别的小吃做夜宵,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D2: 二二八公园 - 中正纪念堂 - 台北动物园 - 猫空缆车 - 台北故宫
早上我们经过二二八纪念公园(我知道二二八公园竟然是因为大S在公园门口被小混混踹过一脚,我真的是康熙忠实观众啊),抱着好奇心我们在公园里面转了转,还参观了展览,甚至还买了一本书,现在书也没看,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经过著名的北一女中学(那附近的街道还蛮有上海的味道的),来到了中正纪念馆。


纪念堂楼下也充分利用了,做了一个展览馆,当天有宫崎骏的手稿展览,队排得老长,我就没凑热闹了。
1月26日正好是我的生日,我本来不过阳历生日的,就找个理由吃点好的吧。



从动物园出来经过猫空缆车,全名叫猫的天空之城,也不知道和那个卖咖啡的连锁书店是什么关系。我们买了单程票,坐缆车上山,正好天已经黑了,可以看到台北市的夜景。

下了缆车,许多开出租车的当地人招揽客人送下山,当然价格不便宜了。两名大陆来的女生推辞说自己没钱,台湾人都脾气很好笑嘻嘻地说,是因为你们都用微(第二声)信支付和Alipay吗?在台湾旅行时时感受到这种微妙,明明说同样的语言,却因为地理上的划分过着两种意识形态和不同习惯的生活,以及心中暗暗有所较量。我和小伙伴还是坐公车下山,到了山脚打车赶去台北故宫夜场,出租车上放得是黑大陆的广播,接了两位陆客的司机也并不在意。据说蒋介石当年来台湾带走了最好携带最贵重的故宫珍宝,但我并不懂欣赏,没看到著名的翡翠白菜和玉石五花肉,也就是到此一游了。
D3: 一日游:野柳地质公园 - 九份老街 - 平溪线十分天灯 - 猴硐猫村
又是跟团的一天。坐在副驾驶却不想和热情的台湾司机聊天,我特别希望自己不会讲中国话,。


在九份喝了一碗糖水,在半山腰坐了半个小时,内心宁静。个人感觉台湾人的性格普遍比内地人要温和,更有人情味。我们总笑台湾人“用爱发电”不切实际,但对速度和成果的唯一追求是否也将我们柔软脆弱的那一面扭曲了呢。



D4: 台北 - 台南(半日)- 高雄
坐高铁吃了有名的台铁便当,但是真的很一般,不过比国内的天价高铁套餐便宜多了。到了台南真的震惊到我,实在是太乡下了,连公交车都40分钟一班,堪比大陆的小镇!不过台南人真是温柔啊,公交车上一个初中小男生还热心地帮我指空座。我们去了台南著名的安平古堡,说是古堡也太小了吧!是荷兰人留下的一个院子还差不多。这个古堡经历了荷据、明郑、清领、日据,宝岛的原住民和这个古堡一样,做了多少年二等公民啊。
参观完古堡我们找到一个当地的Shopping Mall,我吃了一个鲷鱼烧(我又何苦在台湾吃鲷鱼烧),小伙伴吃了一个咖喱饭,然后我们就坐车去高雄了。
晚上到了高雄,发现高雄也是破的不行。高雄是我从电视剧里知道的第一个台湾城市,我甚至以为是台湾的首府,没想到没落至此,我心里又是一阵唏嘘。走在高雄的大街上,两边有很多破旧的大楼,还有一些高雄辉煌时期夜总会的旧址,在那个年代像张菲,猪哥亮这种主持人很多都是先在这些夜总会有了点名气,然后再上电视,所以他们说话比国内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更接地气。我总觉得像三温暖还有夜总会舞女歌女是台湾独有的文化,很多文艺作品都有涉及,比如乐队的夏天里玛斯卡唱的《古阿莉》,《风中有做雨做的云》陈妍希演的台湾舞女,都是那个已落幕的时代的文艺残象。高雄的街道都已经坑坑洼洼,有一些是韩国瑜刚上台打的补丁,彼时韩国瑜刚当选高雄市长,要make 高雄 great again,他的支持者很多,夜市里还有民众自己做的韩的人形立牌。
晚上我们排了2小时队,在市中心吃了一顿海底捞,不能用学生优惠。
D5: 高雄港渔人码头 - 驳二艺术特区 - 旗津岛
高雄破归破,但文艺的气质只增不减。在高雄港口附近有一个驳二艺术特区,类似于北京的798吧,有很多展览还有文艺的小店铺。每个展览我基本都看了看,感觉台湾人对独立文艺作品比较有热情,可能比在大陆更有市场吧。


吃完饭我们做有轨列车去高雄港。这有轨列车我看八成也是选举面子工程,只有两站,里面坐也坐不满。




说到台湾,不得不提珍珠奶茶。我在台湾7天,一共喝了不到5杯奶茶,在路边小摊上买的很普通,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反而随处可见的50岚感觉最好喝,只是他家的珍珠总是很早就卖完了。
D6: 诚品书店 - 二轮电影院 - 高雄夜市
来到高雄的第三天我们就跟在这儿生活了几年了一样,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中午我们在一家711买了网红的花雕鸡面还有一些甘蔗绿茶等等台湾特色的奇怪饮料(那家便利店我们每天出门去一次,回酒店去一次,都成固定项目了)。吃完之后我们去了高雄最大的诚品书店(我感觉没有苏州的那个大,但是外文书比苏州要多一点吧),整个Shopping Mall都是卖的那些很小资,很文艺的工艺品。
本来高雄还有一个景点就是捷运美丽岛站光之穹顶,恕我没有欣赏的能力,我觉得好陈旧,好花哨。而且高雄的捷运站台都封掉半边,相当于车厢只运行原本数目的一半,坐地铁的人实在太少了或者说根本没必要弄这个地铁,我想这个捷运肯定亏惨了。
没地方可去了,我们就在酒店附近打转。后来无意中走到一个破旧的电影院,单看这个电影院的外观,我怀疑它播放的是盗版。伙伴告诉我这是二轮电影院,放得都是已经上映过的电影,两部电影为一组,轮换播放,买一张票可以在影院看一整天。在夏天天热时有些老人会买一张票在里面吹一天冷气。我们顿时来了兴趣,以前老看文章里写看夜场电影,在录像厅过夜,可我在大陆从没见过这种地方。我选择了电影《谁先爱上他的》,然后就走进了这个电影院。


电影相当好看,看得我感概万千,不枉此行。第一次进去我们还不懂规矩,看了一部电影就出来了。电影院屏幕还挺大,格局有点像旧时的礼堂,整个厅只有3,4个人。我实在太喜欢这种感觉了,体验到了我不曾生活过的80,90年代的生活气息,电影院里不流通的空气都像是在诉说那个年代的故事。大陆总是不断推陈出新,从某个角度看台湾帮我们保留了一小部分曾经。
回酒店的路上一边感叹这电影太好看了,一边在夜市买了三盒热带水果,还吃了台湾版的麻辣烫。
D7:越南菜馆 - 文具店
第二天早上,我们俩还对昨天的电影院回味无穷,一早就退了房去电影院又看了一部电影。那天看的是《波西米亚狂想曲》,彼时大陆还没有上映,而且是无删减版哦。看完电影之后我又成了Queen的铁粉,看遍了Queen的纪录片和中文版传记。
每次从捷运站回酒店,我们都会经过一条住满了东南亚人的街道,他们在这里开饭馆,卖东南亚特产。据说是因为高雄有很多外来务工,是这些饭店的目标客户,所以这些饭馆都非常便宜。在台湾的最后一餐,我们选择了越南料理。


去机场的路上,我经过一个三层楼的文具店。有各种笔记本,彩笔,贴纸,还有很多很多做手工的小东西。飞机起飞的时间还早,我在文具店逛了整整一个小时,想把手头剩下的台币花掉。店里的商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即使是在日本最大的百元店也没见过这么齐全的,而且每一样都设计得这么可爱。如果是还没上大学的我来到这个地方,我一定会幸福得晕过去。此时的我有点向往台湾人追求的“小确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