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相信任何人》
《别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2011年10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S.J.沃森。

克丽丝早上起床,发现自己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身边睡着一个陌生的男人叫本,是自己结婚20年的丈夫,浴室的镜子里,一个比印象里老了20年的女人看着自己。故事就这么开始了。一个严重失忆症患者,记忆停留在20岁左右。现实里的记忆储存量只有短短的一天,只要进入深度睡眠,隔天的记忆就全部归零。
这样一个看似在故事里无法控制节奏的女主人设,却靠着每天如实记录自己生活点滴的一本笔记本,靠着每天闪回的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靠着对于人和事本能的怀疑态度和衡量标准,最终破解了全部的谜面。大反转的结尾,到底是爱到刻骨铭心,还是自私的占有欲,以及不可理喻的爱恨交织下的暴力伤害,这些看似无关却首尾相联的疑点,贯穿了整个阅读体验过程。
小说的写作风格是我喜欢的类型。作者善于细节描写,细节之间的小伏笔处理得当。虽然故事的大框架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也无伤大雅。我对畅销书的态度,一向宽容度比较大,不会提出过度苛刻的要求。毕竟太为高深莫测的小说,通常都会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并不适合我的阅读品味。
对于迈克这个人物,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因为爱,所以就想占有对方,即使伤害以后,也能做到费尽心机在身边不离不弃吗?而对于本中途选择离婚也是出于爱这一点,我有些怀疑。真相难道不能是最单纯的原因,只是因为厌倦了吗?至少我是不相信这世界上平白无故的有永久恒温的爱情的。我相信爱的维系,是需要一定的距离和地位的平等,两者缺一不可。距离能够产生美感,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而相处的平等才能促发和谐的模板,最终拼凑出稳固的婚姻关系。

看完小说的第二天,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影视资源。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Before I Go to Sleep》(在我入睡之前)由妮可基德曼主演。
坦白地说,电影改编有点猛,可能是局限于主演的年纪,所以把克丽丝的年纪改小了,失忆的年份也改成了10年。原著里26岁的儿子也变成了十几岁的小孩。克丽丝每天的手写日记,替换成每天用摄像机录制镜头,因而失去了小说里最精华的细节描述,失去了每天递进的快乐、伤痛、惊惧、焦虑和怀疑的情绪铺垫,就很难还原循序渐进的推理过程。而原著里心理医生的帮助,在电影里被处理成与病患产生微妙的情愫。呵呵,这也太不专业了吧,缺乏可信度。克丽丝在精神病院里长达八年的经历,更是不值一提。原著最后的破局,设置成克丽丝找到被刻意撕毁和隐瞒的日记缺页,才还原了事情真相,在电影里被处理成女主突然想起的片段闪回,缺乏理论依据。
电影改编里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大结局。原著的结尾留了个悬念,克丽丝回归家庭,但她可能会因为日记本被销毁,失忆症症状延续以往病史,一觉醒来依旧一片空白。而电影里的处理模式则比较合乎情理,且留有余地。母子之间相互羁绊的天性,让克丽丝在见到小男孩走向自己的那一刻,想起了儿子亚当。这是血缘不可分割和遗忘的神奇之处,即使往事如过往云烟,但血脉相连的直觉,成为了身体和情感上不可磨灭的记忆点,即使有疏漏,但如同烙印,不可失去。身为母亲,我颇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