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叔读解甲骨文:见

甲骨文“见”字的两种“姿态”
“見”,今用简化字“见”,很典型的象形字体。整体是一个人形和眼睛的组合,字体上部是放大、夸张的眼睛,眼睛下面才是人形。人形有两种不同的姿态,一种是跪着的,一种是直立的。跪着的人形,其实是我们祖先在甲骨文时代的生活常态。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朝代,人们在家中起居饮食、读书学习,亲朋好友往来拜访、相互见面时,多为跪坐姿势。这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所以,在甲骨文字形中但凡表现人的形态时,多有“跪坐”之像。比如“女”字,就是一位姿态优美的、跪坐着的人体象形。

甲骨文“女”字造型
再比如“即”与“既”,表现人吃饭过程的姿态,“即”为饭前正对装满食物的容器,“既”为饭后背对着食物容器,二者都是“跪姿”。还有繁体字的“郷”与“卿”“飨”等字,则是两个对面跪坐着的人形,共同品尝美食而“对酒当歌”的造型。

甲骨文“见”就是模拟人的眼睛造型

曾经流行中国的“大眼睛”摄影作品。这女孩的大眼睛里,见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美丽的眼睛
如此,早期甲骨文“见”者,均为“大眼睛”下一跪姿之人。而直立人形的字体,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另外一个字“视”。但“视”字其实已经拥有明确的字源,即为表祭祀活动的“示”下面,加一个大眼睛“目”;也可能是“艮”,字形中“大眼睛”的下面,并非“人”而是“匕”,“匕”乃饭勺子,意思是人的眼睛跟着饭勺子的方向转变,用以会义“目光随着某种物体的运动而转换方向”。但此“艮”应为后人在甲骨文基础上延伸的用法,而并非甲骨文自身。那么,按照甲骨文一字多形的规律来看,此两种造型,体现了“见”字的两层含义。跪姿者,表示人在家中的生活,直立者,则是外出行走的时态。

“艮”是汉朝许慎《说文解字》之后才出现的字

甲骨文“见”字的优美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