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解读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学
2020/03/17
第一天阅读,老师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很值得回味,因此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 中世纪不是一个“黑暗愚昧的年代”。老师说:“其实,中世纪从4、5世纪开始,延续了将近1000年,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期。但丁生活在13至14世纪的中世纪后期,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也是一个市民生活得到发展的时期。中世纪后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早期城市,也有了城市规则,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最早拥有市民权利的人。手艺人有了自己的行会,订立了共同遵守的规章,自行推选代表和召集会员”。
距离我们更近的人,把这里所说自给自足的小城邦,直接与封建时代化了等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创新,革命,进步的思想与这些固闭自封的状态是站在对错了两端的吗?在读《理想国》的时候,与老师和同学聊到的“猪一样的的城邦“,大家安居乐业,也像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城邦未必是全然皆恶。站在全球化,体制化,利益之上的时代,作为小小的一枚人类,又如何不被他人的思想操控,不被各种“主义”所鞭打?
在梁文道老师的推荐语中,他提到作为现代人,读经典是为了学习自由自己。对于中学课文中“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愚昧的年代”这样的印象,是一个标签贴到了脑海中,也是时候要摘下来。
*/第二点,老师提到了“中世纪的文学是基督教的信仰作品,但是,在但丁那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种悄悄的转变,那就是,个人罪孽不能只归咎于魔鬼撒旦,而是必须由罪孽者自己承担“。在课上与朋友讨论的时候说到,但丁为什么说这三篇《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是《神曲》呢?其实但丁只说这是一个《Commedia》,是一个喜剧。他用了粗俗的语言(土话)来写神圣的主题,以他的爱人来引导自己上天堂,已经是在挑战传统学士对基督教的解读了,甚至被认为这是在亵渎神灵。但现代人认为《神曲》仅是赞美上帝这样的想法,可能遮蔽了但丁对他作品更深的理解。
老师还说到了“《神曲》开始以道德而非全部以信仰作为善的基础,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新人文主义思想中一个先驱的观念作品”。道德,为人所定,信仰则为神所引导。一个是来规范人类行为,另一个是指引人产生往更高处去的感悟。用道德代替信仰,是一种贬低吗,一种去神圣化吗?还是说从人出发,道德出发,这些看似低但实际上包含着更深的指示?
老师提到:“它坚持和强调对人生进行理智思考,也强调对生命价值的感知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它把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因为如果不把“人”放第一位的话,我们还谈什么人类精神的觉醒和自由呢”。人的理性是否又是全能的?把人放在了第一位,假设我是一个无知的人,我又如何引领自己向上?人类精神的觉醒和自由,到底是从内而发的,还是从外而入的?
*/第三点,关于罪的讨论。现代人把罪当作一种病,是不受自己的控制的。古代人把罪作为一种灵魂上的病,自己负全责。也许通过把罪与自己本身隔离开来,人的灵魂就不用受到诘问,便可以安然的生活了。但这并不解除根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