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学生毕业思考
2020你“被”毕业了吗?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比2019年又增加了40万!874万人差不多相当于以色列整个国家人口,即使这个数据放在全世界单独算也可以排到世界人口数前100名。另一方面自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连续6年超过1300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从数据上看就可以乐观地估计,大学生就业形势很好,你看1300万岗位,大学毕业生不过800多万,还有很大的盈余嘛!有人又会说,登记失业率不就3.8%吗?这岂不是意味着有90%以上的大学生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因为除了大学毕业生之外,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士兵、高中毕业生、职高职专生,以及其他待业再上岗人员都计算在入职人数当中。而大学生与之相比,并不是最大的“刚需”入职群体。登记失业人口与实际未就业人口之间,缺口很大。因为大部分大学生是不愿意去做失业登记的。许多大学生有就业愿望却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处于待业状态中;还有一些大学生干脆就没有求职意愿,整天在家里啃老。2020年正在等待毕业的各位同学咨询一下自己的师兄师姐,实际情况也许他们的话比学校或政府部门每年公布的数据更有说服力。疫情之下,2020年毕业的“你”找到工作了吗?

比起就业数量,作为长期关注高校就业的人士,就业质量在我心中远比就业数量更有分量。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巨大,优秀毕业生的待遇也是节节攀升,特别是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应届毕业生月入过万也不再稀奇,甚至有华为这样的企业为应届毕业生开出两百万的年薪。但是大数量的、更具有代表性的是那些二线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毕业他们的现实情况更应该得到关注,他们在招聘市场的真实情况,才是最能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在此必须要说明的是就业质量的高低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应该从多方面来衡量,比如收入待遇,职业发展前景,企业地理位置,行业特殊性等等方面而不是单单看月收入是多少。但是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数据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2019年国内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8431元/月,企业平均支付薪资7915元/月,期望与实际相差不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数字,他让我们的官员安心,让我们的老师安心,让我们的父母安心,但是“同学”你安心吗?我看到这个数据都觉得想笑,不知道是谁统计出来的,又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又有多少毕业生是被“平均”了呢?
现实

众所周知,大学越好,就业越好。大学层次越低,就业就越困难。而中国28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大家公认的211学校仅100多所,985学校39所,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没有这些名大光环做背书的大学,除了一些行业里的翘楚和代表院校外,其他大学的就业形势确实不那么理想,远不如招生宣传上说得那么美妙。在此特别说明的是那些以职业院校为代表的大专类学校,他们同属于“大学生”群体,也许他们的真实就业情况可能更为触目惊心,除了某些特种行业没有太大的就业问题,大多数的学生是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这类毕业生大部分流向了销售和基础制造企业。听过一个做人力资源型企业的老炮给我讲的高校就业,这部分学生没有名校的光环,也没有甚至没有最基础的学历加持,他们是招聘市场的鸡肋,大企业的基础门槛他们达不到,小企业又不愿意去,最可怜的是这些院校里一部分有“梦想”的毕业生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就被黑心的中介企业骗了。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主管部门肯定会有大动作,2月份以来各级教育部门都发布了2020年高校毕业生安排,教育部门启动了新的就业服务,推动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推动就业:
1,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一是稳住大学生就业岗位基本面,二是加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招录,三是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四是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2,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一是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二是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规模。
3,多种途径开拓招聘渠道。一是继续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合作,举办全国性的网上大型招聘活动,二是与社会招聘网站合作,开辟校园招聘专区,免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质量服务。教育部正式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不见面也能招聘,也可签约。
4,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一是要求每所高校以“一人一策”等方式加强个性化指导,二是引导毕业生找准职业定位,合理调整预期,尽快上岗。
以上这四个方面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应该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1,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形势,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什么职业,不要好高骛远;
2,通过考研扩招和专升本,进一步推迟大学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3,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
4,极大的方便招聘需求的企业,只要你想要人,我就24小时提供支持。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学生还是要放低身段,认识到自己并不高别人一等,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的资本,又不肯放下架子,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便只能成为失业者!
有没有出路

当然我们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贩卖焦虑,我们还是想为广大的高校毕业生找到一些新的出路或者说找到一些新的启发,疫情之下,全国的招聘市场都出现较大的萎缩,企业活不下去何谈增加就业,我有以下几个想法供大家参考。
1.不是家产万贯,坚决不创业,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支持高校学生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校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给钱,给政策,大爱无疆,反过来想想,国家为什么会这么支持大家去创业呢?如果国家有足够多的岗位或者说有足够多的劳动力需求,它会这么鼓励大家去创业吗?很多同学在校期间就梦想着自己毕业之后要大干一番,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下一个比尔盖茨。有句话很伤人,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还想当乔布斯,比尔盖茨,哈哈,话有点狠。所以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请慎重慎行。
2. 多考几个有用的证书,在大学期间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什么证书都考的人,他们四年的各种证书可以拿到几十个,凡是自己有资格考的,老师或者身边人提到的他都一往无前的去考,这种人在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有还是很有市场,这类人大多去了大型的国有企业,找到了一份毕业时很不错的工作。但是这类人在未来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们的后发潜力会比较薄弱,道理很简单,缺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当然在大学里还有一种人,什么证书都坚决不考,事实证明这种人很难再未来的工作中有很大的成就,道理也很简单,他们缺乏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自律者方得自由”,请大家思考。
在当今的情况下教育和人力资源部门开通了很多线上免费培训课程,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免费的好机会,抓住它,这就是你能在疫情期间做到最好的努力。
3.想各种方法去参加各种面试,目前中国的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不成匹配是个很大的问题,一直都没有找打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岗位需求,只是这个岗位要不要你的问题,特别是在每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也充斥着大量的招聘需求,在学生大体质量都差不多的情况,怎么让企业选择你而不是你的同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面试交流的那几分钟,怎么样在那几分钟里让面试官信任你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交流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大部分学生都在毕业时间上了所谓的面试模拟课,但是真实的需求不是这样就可以来的。面试官在选择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更加关注的是这个人的思想和逻辑性,对行业的理解和对行业理解的描述,现在的企业不需要“管乖女”或者“老实人”,需要的是能为公司未来打拼的新力军。这种技能的由来最开始的判定就是自己简单几分钟的沟通,多去参加几次真实的面试,找到这个行业的需求,你就会找到应付面试官的常见套路,让你脱颖而出。
做面试“达人”,“居安”思想在大学校园弥漫,我有个真实例子,我以前在一个国有企业待过,代表公司去过校园招聘,我们一个人事部门的岗位只招1人,3000块左右的收入,一个上午的时间我收到了70多份简历,说实话当时我猜到这个岗位会比较受欢迎,但是那种火爆的情况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两个同事就没停过,一直有各种学生来咨询和投递简历,另外一方面也感到难过,我们的孩子们现在都只想去这种没有挑战的岗位呆一辈子,朝九晚五,双休,稳定,这是同学们给我的理由,也是社会上各种声音一直再向同学们传达的,但是同学们你们的雄心壮志呢。
4.最后,试着把目光放到更远处,这是这几年来我发现的一个新的趋势,很多对未来比较有想法的毕业生已经选择不在国内就业,选择去国外企业就业,当然这需要勇气,对于中国孩子来说,离开家,离开依赖,重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这里面除了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外,还有中国人特有情感的约束,“父母在不远游”,根植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迈出这一步就显得特别的难。中国目前的“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几代人的奋斗,国家要走出去,首先是我们的同学们要敢于走出去。对于想出国工作的同学我这儿有几个建议,第一,出国不是永久的目标,出去是为了回来,有过海外就业经验在回国工作对你整个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尽量不选择国内基础建设岗位的外派,这种岗位一般都是很艰苦的环境,而且周围工作的同事大部分也是中国人,对你未来的发展影响不大。“出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比较困难的事,对于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大学生,你们的远方可能就是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年轻人逃离“北上广”的声音,“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也是父母长辈常常教育我们的话,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在中国当今社会,一线城市对各种资源的集聚能力都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大型企业都集中在这些地方,公司多,岗位也就多了。但是我最后还是那句话,出去是为了回来,等你有一定生存能力和社会资源后再回去,回到你最喜欢的地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