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在那个年代,人们也是那样恋爱,那样嫉妒,那样探索真理,那样行善,那样耽于情欲;在上流社会,人们也过着那样复杂的精神生活,甚至比现在更典雅。如果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个时代的特征是专横和粗暴,那是因为至今传说、笔记、小说和传奇里只描述暴力和残酷事件的缘故。认为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暴露,这种结论是不正确的,就像一个人隔着山只看见一片树梢,就认为当地除了树林就没有其他别的东西一样。那个时代的特征,也像每个时代的特征一样,在于最高阶层同其他阶层的格格不入,在于统治地位的哲学,在于教育的特点,在于使用法语的习惯,等等。我竭力表现的就是这种特征。 【毛姆】“以前没有人写过题材范围这么广泛、描写的一段历史这么重要、创造的人物这样众多的小说,我猜以后也不会有人再写这样的文学巨著了。称之为史诗也毫不为过。我想不起另外还有什么小说作品可以称为史诗而当之无愧的。” 《战争与和平》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而书中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也只有荷马的作品可以相提并论。 【摘】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摘】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摘】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 【摘】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 【摘】他所感到的意识,是对一切人世的事物的疏远,和身体的快乐的、奇怪的轻飘之感。他不着急,不焦虑,等待着他就要遇到的东西。那个严厉的,永恒的,不可知的,遥远的东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和他靠近了,并且,由于他所感觉的身体的那种奇怪的轻飘,几乎是可能的,实在的。 【摘】他们的每一个行动,他们自认为是由他们的意志决定的,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同历史全部进程相关联,由永恒的力量注定的 【摘】他平生第一次具体、明确、单纯而恐惧的想到他可能死去,他不考虑这种事同别人的关系,只想到同他个人的关系,对他灵魂的影响。从这一思想出发,以前使他苦恼、焦虑的一切都被一道冰冷的白光照的雪亮,没有阴影,没有前景,没有轮廓的差别。他觉得生活就像一具幻灯在人工光的照耀下,他长久的透过玻璃进行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