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我不只说说而已
“等疫情过去,我们就是过命的爱情。”
(原创)喜神2020

“等疫情过去
我们就是过命的爱情”
在我的印象里,有这样两枚戒指的刻字深入人心。
一枚是拿破仑送给约瑟芬的蓝宝石戒指,上面刻着法语“Destin”的命运。
一枚是上个月大结局的《想见你》中李子维送给黄雨萱的婚戒,“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译文是“唯有你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见面才有意义”。同样,这句话也是出自浪漫的法国作家西蒙·波娃的《越洋情书》。

在回香港强制隔离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完了这部台剧《想见你》。
老实说,是否喜欢一部剧,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是否对它有共鸣,是否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亦或是剧中的角色完成了我们的梦想。诚然,9.2的豆瓣评分离不开主创演技派的演员,认真的服道化,还有复杂烧脑的穿越剧情,但我同时也觉得,这部剧的意义是它更深层次的挖掘了关于自我,青春,成长,爱情的林林总总,是这些才让我们有如此之共鸣。

2020年,或许最美的故事就是1998年的李子维爱上了2019年的黄雨萱。
很难想象,这个故事里对爱情最坚守的角色竟然是一个男生。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爱情故事大多可以归结为忠贞的妻子化成了望夫石,或是和狗头铡相伴的负心汉,就连如此爱约瑟芬的拿破仑也说过,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
再比如,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以前没有胭脂,女孩子的脸只为心上人红,后来心上人辜负了姑娘,姑娘便也爱上了胭脂。前一阵子,抖音上特别火的一个视频,讲的是战争年代走散的夫妻,垂暮之年再相见,老奶奶是一辈子未嫁,老爷爷却已儿孙满堂,虽然没有去验证视频的真伪,但印象很深的一个评论是“她坚定不移的少年郎,终究留在了当年的战场”。
人生终其不得,或许才是真正的命运。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到最后既没能征服世界,也没能征服约瑟夫。

“成长,就是逐渐对某些事情可以释怀,又惯见分离”
《想见你》留给我的第一个触动就是有关于成长的。
忘记了是去年的哪个时候,我在备忘录里敲下了这么一句话,“成长,就是逐渐对某些事情可以释怀,又惯见分离”。我想任何人都至少有那么一阵子或者那么一刻,要学会长大,要学会坦然,只是对于我们,尤其是我们这代独生子女,这份成长是真的不容易。
《圆桌派》里,马叔曾经说过为什么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会让人感觉到人情冷漠,其实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迫不得已。作为独生子女,我们必须要极早的训练自己,不那么沉溺于哀伤,要无感,要学懂,要学会把那种很强烈的哀伤情感切断,因为终有一天,我们要独自面对父母的离去。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我们没有被灌输“断舍离”的意识,却要独自面对这种离开。如果我们没有惯见分离,或许父母也不会放心。
而成长,就是教会我们惯见分离。

《想见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回味的视角,让27岁的黄雨萱回到了17岁的陈韵如的身上,去再次经历那些青春期时候的成长,面对父母的离异和抛弃,同学的嘲讽,还有扼杀在摇篮的初恋。
谁都经历过青春期,那个会让我们总是会夸大自己的悲惨处境,无比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无法体谅他人,更无法从旁观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的时期。就像处在这阶段17岁的陈韵如,她永远用留海挡住前额,眼睛低垂,走路亦步亦趋,把自己完全活在封闭的世界里,让自我认同出现了障碍。但在最后一集,被黄雨萱开导过后的陈韵如,意识到“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太过失望,而是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期望”,也随之将青春岁月里的一切苦难心酸如释重负,回头看去,也会莞尔一笑。
就像张嘉佳说过,“每个人的裂痕,最终都变成故事的花纹”。

然而,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惊喜是看到27岁的黄雨萱所带来的蝴蝶效应。经历过成长的黄雨萱,用成熟的视角和心态,去化解陈韵如的苦难,放下了来自父母那一代重男轻女的自我绑架,体会了母亲作为酒家女应酬的心酸,缓解了和弟弟的关系,在学校交到了朋友并收获了爱情。
或许,这些好的改变只是《想见你》剧组的期望,但终究能看到,经历过成长,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好的。
“爱情,是我拔掉呼吸机就要吻的人”

这个镜头算是《想见你》中几个比较催泪的名场面之一了。心心念念去世了两年的男朋友的黄雨萱,第一次靠着播放着伍佰的《Last Dance》的随身听,穿越回到了1998年陈韵如的身上,睁眼看到李子维,拔掉吸管,紧紧的抱住。
作为一部青春题材的感情剧,《想见你》无疑是成功的。这个莫比乌斯环爱情的设定,也是十分亮眼的。而这个设定,是只要男女主角愿意,就可以一辈子延续下去。
就好比,《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每次在宝玉娶宝钗,焚书稿之后,就可以穿越回刚进贾府的轿子上,这样,宝玉也不用出家,宝钗也不会守寡。毕竟宝玉是爱黛玉的,不然也不会在第八回酒醉之后,还想着早已离开的林妹妹没有吃到这上好的枫露茶。
爱情,其实是有年龄代沟的。就像小时候看西游记,唐僧途径女儿国,我庆幸的是他躲过了一劫,长大后却才发觉,原来是他错过了一生。
天真可爱的两小无猜,爱情是我兜里的那一块糖;懵懵懂懂的青梅竹马,爱情是那车马邮差很慢,却甘之如饴等待的书信,也是余光中先生的那句“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慢慢的,步入中年,爱情无非就是懂得珍惜,相互习惯;耄耋苍颜,爱情就是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一字情书,“怂”“您”二字演化多少美好。

从始至终,李子维一直都是爱着黄雨萱的,只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从17岁的年少轻狂,到37岁的成熟稳重,李子维的心里有且只有过黄雨萱,他一眼就能看穿佯装黄雨萱的陈韵如,同样,我相信大结局后,抹去记忆之后的黄雨萱依旧可以告诉李子维,在茫茫人海中,我只用一个呼吸,就可以吻到了你。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这份想念,只会涨潮,永远都不会有退去的一天。”
毕竟真心喜欢的人,你根本忘不掉,遇到了,就还是会心动。
贯穿全剧的除了伍佰的那首歌,就是刻在戒指上的这句话了,“唯有你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见面才有意义”。如果说播放伍佰这首歌的随身听是黄雨萱的爱情象征,那这句话就是李子维的爱情座右铭。
具备上帝视角的李子维苦苦等待了20年,才将随身听交还给黄雨萱,带来了一次有关爱的穿越,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幸好,相爱的人儿还在那里彼此等待。
或许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就是海子说的这样,“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大街上。”
“有些事情急不得,而我愿意等”
《想见你》留给我更深刻的是她对自我,对人性的一个挖掘。世间纷纷扰扰,形形色色,而我们要做的正是学会思考差异,懂得包容万千。
相比于主线的李子维和黄雨萱外,副线的陈韵如和莫俊杰更触动我。

所谓惺惺相惜,需要戴助听器的莫俊杰,也有过一段不幸的童年,所以他自然而然的会被那个可怜、厌世又自我否定的陈韵如吸引。她的颔首,她的孤僻,像是迷药,让莫俊杰中了蛊。抛开感情不谈,其实他们所影射的社会现象其实是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陈韵如的童年可以说是不幸的,以至于后来她说,“我跟你们一样,我也不喜欢原先的自己。”
她拼尽全力,照顾宿醉的母亲,忍受弟弟的冷言冷语,学校里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所以就算是到最后的黑化,我却也怎么都恨不起来。她也只不过是一个17岁的小女生,想借着黄雨萱的力量离自己喜欢的人近一点而已,可却最终也失去了,毕竟机场里你等不来轮船。
而这份失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面对过,也都害怕过。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她内心的无助和悲哀,她梳着黄雨萱的发型,学着黄雨萱讲话,在内心一遍一遍追问自己演的像不像,一味地去迎合李子维的喜好,但却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己。这其实又影射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究竟是要做自己,还是做别人喜欢的自己?
或许人总要经历这样一段旅程,然后变成大人,就像借用陈韵如身体的黄雨萱说:大人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比较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爱自己。

所幸,27岁的黄雨萱在这方面就成熟很多。在《想见你》的开篇几集,我们能够感受到黄雨萱对男朋友的思念,犹如潮水,只涨不落,但却也能看到,她一直在不停的找理由,找材料来证明其实是她男朋友出轨了,或者是他男朋友仅仅把她当做一个备胎。
是的,我们承认,黄雨萱很爱她的男朋友,可是爱到极致,只有寻找到一些借口或是理由,才能让自己未来的日子好过一些,有时候,我们是需要一些仪式和自我告别的。
每当这时,我都会去听一听刘若英的《后来》。我很喜欢这首歌,它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唱出了我们的后悔、不甘、痛心,但也唱出了我们的成长、释怀和放下。
因为我爱过你,用尽了全力。
最后,我也放过我自己,
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庄周梦蝶,既是恩赐也是劫,注定不能在一起的人,上天却要安排他们相遇,也许是上辈子羁绊太深,这辈子注定要还的,所有的相遇若不是恩赐就是劫难,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一部好剧,会给我们带来遐思,也会启迪一下,我们懵懂无知的小心思。
最近,你应该听《Last Dance》这首歌好多遍吧,是因为你一定有很想见的人吧。
愿疫情过后,我们都能见到想见的人,毕竟想见你,我不只是说说而已。
愿每个人都能遇到属于你的李子维。
欢迎赏阅关注,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喜笑颜愷”,原创不易,请互相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