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失格还是别有用心?别让舆论场成为学术斗争修罗场
学术论文发表后,意味着该成果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吗?
不是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里有错误并不鲜见。如果把语法、表达或拼写错误也算上的话,则几乎没有完美的论文。没有绝对正确的学术成果,每一个研究发现,都将经历漫长的时间洗礼,以验证其准确性。包括我们已经熟知的日心说,相对论等等,都是经过无数人的质疑与不断验证,乃至于不断修正,才呈现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质疑永远是推动学术进步的不竭动力,保持质疑才有可能保持前进,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学术环境中,质疑的方式。当你对一个已发表的研究论文结果有质疑的时候,你究竟该怎么做?
做研究的人应该都很熟悉,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流程模式。这里引用知乎用户@渠志倍(作者:渠志倍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09614/answer/38275435)的介绍,写的非常全面:
Facebook层出不穷的隐私丑闻让更多人意识到了Snap的先见之明。Snap的“阅后即焚”消息和一对一通信的方式保护着用户的隐私。该公司控制发布哪些内容供公众消费,很久以前就成立了一个事实核查团队,以确保用户共享的材料是真实的。它的增强现实功能降低了对用户的控制力,让他们做自己,享受各种乐趣。Snap的核心设计和功能解决了我们现在与社交媒体联系在一起的许多问题。
每年学术论文发表数十万篇,里面有一些有严重错误或疏漏的也在所难免,毕竟科学家水平有高有低,大家都不是神,犯个错误也正常。
但是,和贴吧、论坛、qq空间、豆瓣、天涯、知乎不同,科学家们是最讲道理,最能够被说服的,只要你有足够的道理。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在学术讨论中都能够保持相当的学术理性,这也是身为一名科学家的基本素养。
犯错误的成果不一样,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以下分情况讨论。
1.特别重大的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一流期刊上的新发现、新成果,已经被学术界广为接受的结论等。只要你有足够的证据来推翻原有文章的结论,你可以有如下几个途径来宣布自己的发现。
(1)如果你的结论相当有颠覆性和新闻性,直接开个新闻发布会吧。举个例子,前两年意大利的逗比科学家的实验得出了中微子速度快过光速的结论,然后又迅速被推翻。发表和推翻都开了新闻发布会的。
(2)如果你的结论没有达到能开新闻发布会的程度,但也是很有科学性、系统性,自成一个体系,工作与数据量也够。可以把自己反驳的证据与实验,详细讨论,写成一篇新的论文,发表在公开的期刊(同行评议的哦)上。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在《生活大爆炸》里面,有一集Sheldon计算得出了一个超重元素稳定性的成果,发表了论文。随后武汉的科学家(囧rz。。黑我天朝科学家)根据Sheldon的理论,成功合成出了该超重元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Sheldon成了一时的名人(在餐厅里大家对他鼓掌,并被邀请上电台采访)。但Sheldon很快发现自己的计算是错的(看错了表格上的单位)。Leonard重复了武汉科学家的实验,发现我天朝科学家伪造了实验数据。。于是Leonard也发表了一篇paper来澄清该实验。
(3)你的结论足够重要,但是还不够发表成一篇论文。可以写一篇Comment(不同期刊有不同的描述,也有将这种文体称为Letter,Correspondence的)投稿给你所质疑的文章的同一个期刊。编辑一般会把你的评论发给论文原作者,如果你们的讨论十分具有价值的话,你们的来回信件都可以在该期刊上公开发表(不是以Article的形式)。对于顶级期刊而言,Comment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质疑成立,原作者必须要写Correlation 更正错误,如果是推翻结论的大错误,甚至会迫使原作者撤稿。这里举一个比较近的例子:去年中国农大,NIBS,北大等校联合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论文描述了用一个黄色荧光蛋白(cpYFP)来检测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线粒体里的超氧自由基,并且发现了线粒体里超氧自由基和线虫寿命的关系(非我专业,不懂勿拍)。随后有德国的课题组迅速发表质疑,认为cpYFP不是对超氧自由基响应,而是对pH的变化产生响应。后面农大的原作者也对此质疑进行了回应,回应和质疑都发表在Nature的Brief Communication Arising 板块上。
(4)如果你对自己的结论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对自己结论的意义没有信心,但你仍然想要弄清楚这个文章里的问题,你可以给原作者发邮件,和作者进行讨论。
2. 不那么重要的期刊/成果/公开发表的论文里的错误,没有足够研究价值的错误,拼写、语法、图例标注等不影响结论的错误等。你可以这么做:
(1)直接和作者邮件讨论。上面说过了,科学家是很乐于接受自己错误的,请等待他们的回复吧。
(2)置之一笑。或者和身边同学分享一下~“诶诶诶诶,大家来看看这篇逗比文章,犯了这么明显的错误~~”
3. 如果你手握坚实证据,能够质疑论文的真实性,或者能够证明论文作者有造假、捏造数据、抄袭等恶意的学术不端的话,请直接联系期刊主编进行举报。
可见,我们面对不同程度,不同重量级的城果,我们有很多的正式渠道提出质疑的方式。然而随着现代媒体或者说发声渠道的多元化,许多学术圈内部的质疑也开始“出圈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比如微信公众号。

2020年3月12日,中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一篇名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小的恐龙”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论文登上了当期《自然》封面。文章上线后不到24小时,便有多位古生物学家联名,于“返朴”公众号发布“十问”作者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认为论文将琥珀中发现的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断定为“最小恐龙”证据不足,它很可能属于某种蜥蜴。如果这个结果成立,那么这篇文章完全达不到Nature的高度。

本人并非古生物圈研究者,对这个结果本身无法做出评价。但是对于大家将一个尚无定论的质疑文章发表在一个面向大众的公众平台这个行为,甚为不齿。这里我们必须提及文章的第一作者——邢立达博士。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可能会心一笑,这不就是微博上那个被大家戏称为“邢嘤嘤”的网红吗?没错,邢立达博士除了就职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古生物学家之外,多年来身抗科普大旗,在微博上是颇有名气的科普博主,或者说是“网红”。邢老师年纪尚轻,但多年来研究成果显著,此处不再赘述,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

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好的群众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抛开他作为学者的身份不说,好的声誉是支撑他的科普博主的身份的基础。这些年来,他在各个平台,以其幽默生动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批粉丝,也让许多普通人关注到甚至喜欢上了古生物这项研究。他为中国科普之路的贡献,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

这并不是说,因为他有名或是在某个领域贡献巨大,就不应该收到质疑。我希望的是,借邢立达博士的例子,说明眼前的行为有多荒谬。刊登在“返朴”公众号上的十问,无疑会被很多人看到,其中不乏研究人员,也不乏普通群众。群众本身是缺乏对这种成果的判断力的,包括我之内的很多人也许看不懂那些专业的质疑到底有没有根据,但是其中一些诛心言论的引导,却让人潜意识中相信,“他是刻意造假”。紧接着科学网发出的文章,也让这个影响进一步加固。

在微信公众号或是公开媒体平台上发表学术质疑不是首例,但也不算太多,只是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这也许跟自媒体平台的流行有关,但是我相信很多谨慎,庄重的科研人,在提出质疑的时候,依然愿意采用传统渠道,通过与期刊或是作者本人联系,共同面对疑点,突破疑点。这是面对学术的严谨性,也是对科研的敬畏,对学术同行的尊重。
尚未得到确认的疑点,直接面对公众,对作者本人以及研究成果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在今天邢立达博士的例子中,更为尤甚。不论这个研究成果最后是证实了还是证伪了,他作为一个科普博主的影响力,都会因为此事大大削减。如果证实他的研究成果是没有问题的,他的损失如何挽回?如果证实论文结果不成立,他是否从此背上造假的罪名?而多少科研人发表文章以后,甚至多年后自己团队发现有问题,依然可以撤回,他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故意的可能性,但是仅凭这样的猜测,就将其付诸众人的目光下,实在令人怀疑质疑者的动机。究竟是想探索学术的深度,维护学术成果的准确性,还是妄图利用现代化平台的优势,以群众的目光为剑,借正义之名,行不仁之事。一个尚未证明“犯错”的人,一个尚未证伪的成果,都不应该过早地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下,承受不可逆转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