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
最近这些日子好像刚刚有意识自己是个当妈的人,开始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接踵而来的是焦虑。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早教班or辅导班or兴趣班?她会长成怎样的人?
由于最近对自我否定严重,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己的缺点和盘托出,追溯缘由不得不让童年的影响背锅,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情绪控制的问题。现在尝试着,情绪来临的时候刻意的让自己停下来,寻找情绪的起因,并避免事情朝更糟糕的方向发展,乃至覆水难收。由情绪的问题,我想到对孩子环境影响的问题,我怕她受到我的影响,也会对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如果说基因的继承不可避免,那我还是早应该想出后天如何引导她成为一个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这件事情越早越好。继而引发我对孩子的各类教育问题。
今早小崽儿凌晨快4点尿了床。把她哄睡后已经接近6点了,刷了刷豆瓣发现一个纪录片,轶君走访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芬兰教育的热度太高,所以挑了第二集来看。有几点印象深刻:
1、芬兰的教育在小学三、四年级都没有考试,唯一评估的不是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学习,如何搭档学习,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
2、在学校的一面墙上写着很多单词,集合起来叫做“积极教育”。哪怕他们其中的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又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爱;(此面墙可以借鉴,在家里搞一个,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个专属“积极教育墙”)
3、现在社会让一切都变得更快了。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慢下来,阅读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家长也是这样,但愿在其他家长“轰炸式”培养的时候,我能坦然的让孩子快乐成长)
4、回归自然,培养孩子与自然的关系;
5、现在有些家长太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初衷是好的,但需要规矩和边界,你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你是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存的人,这是家长需要掌握的一种平衡,不应该让孩子随意打破边界,但你可以和孩子讨论边界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些边界,当孩子应该明白,不是仅仅因为我告诉你这样就必须这样,而是,为什么应该是这样,也就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6、富人爸爸的分享,让孩子出去打工,这是很好的经历,有时候他们会抱怨,老板不好,雇佣的人很糟糕,没有好好培训他们,教给孩子们,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呢,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不仅仅是在做一个汉堡,如果这是自己的生意会怎么做呢。富人爸爸提出中国的年轻人如何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间的环节似乎缺失了;
7、我们都拥有时间,只是在于如何规划它,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为了自己而学习,为了自我提升;
8、我们总是被质疑,被别人说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当你的人生有一项爱好,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
9、有的老师说几年后学生们不会记得我的任何一趟数学课,但是会记得他们与养老院老人相处的这个项目。我现在回想自己的课堂,真的如此,不会记得特别平庸的课堂;
10、整个纪录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两位孩子的采访,首先颜值很高,其次他们的言谈很大方,看似随意却又很认真地在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