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和爱情的本质以及区别
(一)爱情的本质
爱情和婚姻有区别吗?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爱情和婚姻是一回事吗?这个问题却有点难回答,因为我们多半还是出于爱情而步入婚姻,可是若是因此说这是一回事,却绝非事实。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呢?简单说来,我觉得是一种想象的激情,一种希冀的向往,一种寄托的理念。所以现实中,人们往往很容易爱上某个具有自己所向往特质的对象,正是因为这个特质是自己所没有而渴求的,所以拥有了这个特质的人就让自己一见倾心,为之着迷。比如童年缺失父爱的女性长大后会被年长的显得温柔的男性吸引;或者内心虚弱的人更容易被自我中心主义的人控制,因为他们无意识地等待着他人来拯救自己。当然,这些是偏向于心理需求来说的。至于身外之物,如对财富、相貌、社会地位之类的渴求也经常无意识地被当事人误以为是一种爱情。但显而易见,这些爱恋是很暂时的,因为这取决于当时个体自身的境况。如果人不断地追求自我的成长和完善,她就会发现以前所渴望、追求的东西或许已经令自己发笑了——她的心理已经趋于成熟,可以自我充实,因而不再具有这些渴求,也就不再被那些拥有类似特质的人打动了。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圣贤们无欲无求,同时充满智慧,心理能量充沛,他们因此绝不会有恋爱的冲动。反过来,俗世中的人们总是忙碌着被下一个欲望所支配,因此所谓的“变心”也就很好理解也很常见了,因为时间、空间的境遇发生了改变,个人的心境也发生了改变,低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级的欲望又冒出来了。“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说的就是人、境遇、时空相互交错影响。
以上我是从想象的激情、希冀的向往这两个层面说的,其实就已经囊括了大多数人的追寻——不论是心理需求还是其他各类外在需求。这种诉求影响下的爱情是短暂的,也不是伟大的,但却是真实的,是大多数常人都无意识地沉沦于其中的。但如果爱情光是这些层次的,就不会真正地令人向往和讴歌。爱情之所以具有某种崇高的维度,还因为它真正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理念”。所谓的理念,就是说它是一个目的,是一个纯粹美好,值得追求的存在。但是这个理念是人类头脑中为之确定下来的,它并不反应现实,它只承载着人类的价值依托。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爱情呢?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说有。因为如果这样的爱情出现在现实中,必定是惊鸿一瞥,它是作为理念的“范例”而难得显现的,那么为了免受人世间浑浊的利益纠葛的侵蚀,这样的爱情往往是一瞬间、一刹那(故以悲剧收场)。比如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故事之所以构成爱情的经典范例,取决于两个条件:主人公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人,他们的爱情是纯洁而热血的;并且最终的结局是悲剧结尾,而悲剧恰令他们的爱情凝固为永恒。于是理念的爱情便现身于这浑浊的世间,好像电闪雷鸣间将天地照亮,这是不常见的,但却也可说是存在的。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就是说要认识你自己。所以爱情是什么呢?爱情就是人对自身的深刻理解。当你足够理解自己,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追逐是否适合自己?这一场追逐又是否是自己真正渴求的?
(二)婚姻的本质
说完了爱情,我们可以进一步来说婚姻。婚姻和爱情往往被联系在一起说,可是任何一个结过婚的人都会知道它们绝不是一回事,决不能混为一谈。钱钟书将婚姻比作为围城,是绝妙的比喻。许多人在婚姻里成为了怨偶,可是假如他们不在婚姻中,或许反倒可以成为好友。那么,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婚姻的本质是利益共同体,人们将婚姻比作为一起合伙开公司,这是非常贴切的比喻了。因此合伙人的综合素养、外部的经营环境和支撑条件就会成为决定公司运营情况的关键因素。比如夫妻双方有一方出轨,那就相当于主动撕毁合约,破坏了诚信,对今后双方继续开公司造成了很大打击;比如有一方得了重病,身体的负担同样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或者双方产生意见分歧,三观不合,整天争吵(当当网夫妇的例子),同样对公司的经营造成打击。此外,外部的经营环境和支撑条件指的是所处社会的福利保障体系。如果社保体系比较好,那么可以减轻很多因为公司倒闭带来的麻烦和担忧:比如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是很大一笔支出和负担,倘若所在的社会是发达社会,能够提供孩子从出生到大学的大部分抚养支出,那么就会促使
(三)现代婚姻制度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婚姻是必须的吗?婚姻制度有各种形式吗?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依据在哪里?现代婚姻制度和传统婚姻制度的区别?婚姻制度会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