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今論》祖蓮笔记7
三種空:一、分破空,二、觀空,三、十八空。
(一)分破空(pp.70-71)即台宗所說的析法空3。如舉疊4為喻,將疊析至極微,再分析到無方分5相,即現空相,所以極微名為「鄰虛」6。這是從佔有空間的物質上說;若從佔有時間者說,分析到剎那──最短的一念,沒有前後相,再也顯不出時間的特性時,也可以現出空相。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時空中的存在者而達到空。
(二)觀空(p.71)由觀空的方法,知所觀的外境是空。境無實體8,故名觀空。基于能观的心。
(三)十八空(p.71)《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是不可得而當體即空的。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有宗(阿毗达摩和唯识):自性有,目的是在说明现象的差异,差异源自根本自性,然后待缘而出。唯识是依他起,为了破除“相无自性”。破空法本即《阿含經》說到的「散空」14;不徹底而可以用為方便(科学,分析)。觀空是唯識宗等所使用的空觀。經部師說十二處──根境非實15,即成立了所觀的境是非實有的。如魚見水為舍宅,天見為琉璃,鬼見為膿血,人見為清水,這可見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實的,是隨各自業報的認識不同而轉變的。(不探讨客观真实,而是探讨主观差异)。觀空,也同樣的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因為觀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觀的心以觀外境不可得的,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為。境空心有,固也可以為了達空義的方便,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不但所空的不能徹底,而將不當空的也空掉了。
分破空,因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為空的;觀空,則在認識論的觀點,說明所觀境界的無所有。觀空,也同樣的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因為觀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觀的心以觀外境不可得的,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為空,所以應用觀空的結果,必然地要達到有心無境的思想。境空心有,固也可以為了達空義的方便,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不但所空的不能徹底,而將不當空的也空掉了。
空宗(中观):自性空
自空與他空,係兩種不同的空觀。譬如觀花空,自空者說:花的當體就是空的。他空者說:此花上沒有某些,所以說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花不空,红色是空。自空乃即法的當體而明空,他空則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
三昧(心)空:能觀的心空,法不空
所緣(境)空:所观的境空,法不空
自性空:中观主张,法本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