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相传在尧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尧让崇伯鲧领导有崇氏部落治理洪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九年却没有成果,最后被舜流放到羽山而死。
四岳又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大禹采取了疏导的办法,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亲自开山挖石,尽力沟洫,不避劳苦,依据地势,疏导河水,消除了因河水泛滥而给人带来的灾害,为人民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生产环境,于是大禹赢得了人民的赞誉。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展的权利,成为了部落的核心,利用治理洪水的功绩得到了酋长的身份,建立了自己的威信,逐渐的控制了部落的一切大权。
古代部落为了争夺生存的空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根据古代的文献记载,大禹时期与共工,三苗等部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部族冲突,斗争中扩大了实力,攫取了大量的财富,权力逐渐膨胀起来,为大禹的传子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按照古代的禅让制度,大禹年老退位时,应该把权力交给伯益。但是大禹在为部族首领时势力膨胀,其他的邦国君主,酋长皆不能与之抗衡。大禹为启的即位已经打下了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基础,而伯益则没有基础,在势力远不及启的情况下,自然是要失败的。
大禹的传子宣告了古代禅让制度终结,夏王朝产生了。
大禹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完成了禅让制向传子制度的转变。
夏启接替大禹成王以后,传统的禅让制仍然不甘心退位,夏启杀掉了伯益这个对手,除掉了影响他即位的障碍,这个时候,西方的有扈氏族起兵反对,为了维护部落的禅让制,却无法战胜强大的夏代王权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天下已经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有扈氏的抵抗也是徒劳的,根本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
当国君的权力逐渐发展膨胀,能够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其他的首领时,他们就要求把国家的领导权向家产一样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愿再禅让给其他首领。经过反复的战争与较量,夏启战胜了伯益和有扈氏,使世袭制度得到了确立,传子制度代替了禅让制,大禹,启父子二人相继成为了夏王朝的国王,夏王朝建立。
然后说一下夏王朝的国家制度。
职官是建立国家的必要条件,凡建国家者必有职官。夏王朝建立国家后,也同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政权机构。职官制度是国家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夏带国家政权初创,官制也比较简单,夏代职官有“六卿”,又称之为“六事之人”,是委用王左右的至亲贵族,分别掌管各方面的政务。
六事之人,指的是六个掌管军事的长官。夏王朝时期,军事和民事还没有分开,这些长官既管军事又管民事。
六卿分别是为司空(主要管理土木工程)、士正(主要管理司法)、虞(主要管理山泽)、秩宗(主要管理祭祀)、纳言(主要承上宣下)等。
夏朝的官员称为“正”,王朝建立以后也随之出现了维护国家统治的暴力机构和手段。如刑法,监狱,军队等。夏后氏对所属的长官及民众有生杀之权。
夏王朝已有监狱,夏台,又称钧台,就是夏王朝的监狱。在今天的河南禹县境。禹县,古代称之为阳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
夏王朝对外多次发动战争,他们常把战争获得的战俘杀掉或者用作人牲祭祀。在夏代国家的权力机构中,似乎只有刑,没有法。
夏代早期国家应该有军队。依靠这支军队,夏禹死后,夏启与有扈氏在甘之战中打败了有扈氏。正是依靠军队里军队的力量,才确立了夏王朝传子制度,确定了夏启的统治。
甘在今天的陕西户县境,一说在河南今郑州以西,或说今洛阳西南。
此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