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 | 读书 | 遥看草长莺飞 宅家读书小记
南方的樱花已经开了
春天真的来了

1.

《第二性》真的太难啃了,这本书有两个版本,我买的这个是平装的分两册,还有一本精装的是合订本,手感比砖还厚重,适合大佬生啃。能把第一卷读完我就已经为自己欢呼了,因为里面涉及了历史啊、哲学啊很多东西,如果真的能踏踏实实读下来也会收获颇丰。第一卷更偏理论学术一点,从生理、历史、神话、三个方面去讲女性社会形象地位发展的进程及女性权益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转折:原始社会中对工具的使用催生了男性主宰意识的扩张用导致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私有制的出现加强了男性对女性的权利、一些不会过审的职业的兴起实现了此群体少数女性的自由,大规模无产阶级女性的解放来自工业文明的发展。

2.

这本书呢就是记录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在家国蒙难的特殊时期,那些唤醒国民意识、引领国民精神,以及在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大家可以看一看,编者分成了10个部分来讲。

因为体量的原因,这么多人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完全写到。但基本包涵了每一个人的重要人生经历、高光时刻和思想精髓,也可以体会得到他们这些人的风范和风骨,他们中很多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经历,目睹国家落难,毅然决定背井离乡飘洋过海不畏万难地踏上求学之路,在学成归来拯救祖国的时候他们的心中真的干干净净,不为名利只有对民族和人民的一腔热血,甚至有的人愿意用自己死唤醒昏沉的大众起来奋起反抗,我就想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可歌可叹。所以如果想具体了解哪位人物的话,可以找来他的传记啊,或者纪录片来看一看,进行系统的了解。
3.

这是一部现实隐喻的作品,讲的是一种叫“白盲”的传染病在一座城市中蔓延开来,第一位失明者在开车的时候突然眼前一片空白,像掉进了牛奶海中一样,在别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家,他的妻子陪他去看医生,而在接触的过程中医生本人也被感染,他紧急上报却被无视,接着他们周围的人也一一被感染,才引起重视。他们第一批感染者被送到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进行所谓的隔离治疗,其实是只有隔离没有治疗,一群盲人在没有向导、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被扔进这个陌生的环境,随着被感染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被抛弃盲人世界的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稳定。有介绍说读这本书需要带着很大的勇气,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当人类失去眼睛会不会变得非智能动物还不如,兽性复苏,这一点值得考证;另外一个就是现实隐喻,就像书中医生所诊断的病因,与一般失明的“黑蒙”不同,“白盲”并非真正的看不见,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问题,大脑无法识别眼睛传输的物体信息,放到现实生活中,不用大脑,未经思考,没有用心地去看待世界的时候也是我们都走向了失明的时刻,睁着眼却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起视而不见我们都像盲人一样生活。
4.

这是一本一本心理学著作《情感勒索》。在书中,她将“情感勒索”定义为:当有人用控制的手段持续支配我们,使我们有求必应,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需求及人格时,情况就变成了情感勒索。事实上,许多时候这种会让人陷入两难的威胁正是来自那些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他们足够了解我们,清楚我们的软肋,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就此开始他们的“勒索行为”。 面对对方有声或无声的威胁,我们在挫败与不满中不断屈服,为了换取表面的风平浪静或对方的满意,一步步丢掉自我。事实证明,一味妥协只会陷入更深的泥沼。 无论是《都挺好》中的苏大强,还是《小欢喜》中的单亲家庭的乔英子时刻处于妈妈的高压之下难以喘息,乃至《欢乐颂》中樊胜美努力工作却把钱全填进了那个本不该她承担的无底洞,这些热播剧都展示了情感勒索的普遍性、渗入性和导致的令人心痛的后果。抵制情感勒索是为了双方亲密关系和自己的自我而做出的的努力,健康的关系应该是两个相交的圆,有彼此交融的地方,也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彼此尊重。两个人好像天平的两端,只有两边力量相当,才能获得更长久的平衡,更稳定健康的关系。 5.

读这本小说就像在看一部电影,平稳沉静,碎片化的情节描写就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在缓慢地推进,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极其生活化的对话让读者的投入感更强,情节发展的节奏与真实生活合拍。中年夫妻维瑞和芮德娜在生活的大船上看似风平浪静甚至在外人眼里称得上是模范家庭的表象下,内部已慢慢被时间腐蚀。作者可能跟多的是用芮德娜的眼睛去看世界,也可能芮德娜是他自身的投射,她是一个向内生长的人,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私,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关于外部世界大环境的描写,因为芮德娜不关心这些。大多数人飘荡在波流中,日渐迷失,人这辈子只对自己忠诚,与现代社会中那种与民族或牺牲有关的英雄主义不同,这是一种个体与神性相结合的英雄主义,对于身处这个世界中的成年人这一次重生,远没婴儿时割断脐带学会独自呼吸那么容易。对芮德娜而言,“动物死了,房子卖了,孩子长大了,甚至那对夫妻本身也销声匿迹了,但那首诗仍在。”是一种歌颂,在被现实磨损的理想和生活中依然拥有灵魂的内核,拥有饱满的人生。
6.

这是一本阅读随笔,毛姆在里面讨论了他对于读书的一些想法关于畅销书的好坏、一本好小说应该拥有的特性等等,以及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读过毛姆小说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她的语言风格是比较犀利幽默的,所以即使你没有读过他所谈到的这几个作家的书,也不会感到无聊,毛姆有个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在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故事的时候进行了十分严谨的考证,要把一个人的一生的浓缩到有限的体量中,又不牺牲他们的立体感,他运用了一些小说的笔法,读者读起来才通俗易懂、津津有味,当然一些作家本身的风流韵事也让这个部分变成了大型八卦现场:狄更斯爱上了他妻子的妹妹在对方去世后狄更斯甚至计划葬在她身边、在情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司汤达、暴躁老哥托尔斯泰、“性格多疑、自负、急躁、轻率、自私、过分谦卑且不可信赖、心胸狭隘,还喜欢自我吹嘘”这是毛姆先生一口气直接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的词,当然通过他的所作所为他也担得起,当你知道陀思妥是个这样的人以后你再想起小说里所展现的对人性丑恶的批判,你就会觉得人类真是一个神奇的物种。

马尔克斯曾经在访谈中说过,“小说是对现实诗意的再现”,因此人生经历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不言而喻。只后再回归作品当中,其实可以清楚的感觉出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寄托在了小说人物之中,《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原型来自狄更斯的父亲,托尔斯泰将自己性格的对照面分身成两个人物,了解写作背景对理解小说及其中的人物有很大的帮助。其实这些作品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了,毛姆在评论这些小说时采取的仍然是一个辩证的眼光,即使伟大的作品里也会存在一些不合逻辑的bug,一些人物做出了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行为或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冗余描写,毛姆都毫不留情地指了出来,他也非常客观地承认这些缺憾瑕不掩瑜,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7.

这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这本书其实是袁凌的精选12篇特别报道的一个合集,100多个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分为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卑微者”,其中包含了矿难工人、尘肺病患者、北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对每一个群体,作者都有具体到人,去追踪他们生活现状,袁凌在写矿难工人的时候用了一个字,“熬”,我觉得这个字用的精确到位,精确得让读者的内心隐隐作痛。他在序言中说“需要一种同样的节制,朴素又内向的语言,在人性的地平面前保持缄默,让不可言说的自行发声。”所以面对这种真正的人间疾苦,他的语言是非常冷静和节制的,有时候我们说语言的力量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再复杂的语言都显得无比虚弱。第二个板块是出生地沂蒙、大凉山、地雷村,最后一个板块是生死课,是一些社会课题,弃婴、犯罪分子的子女等 。当看完这本书以后,心里多出来的不仅仅是这100多个人的形象,还有他们每个人所代表的事件背后的无数受难者,北野武有句话“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宏观推进到微观,去看庞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才能有真正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还这本书还让我对像袁凌一样的媒体人肃然起敬,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作的能力,还因为他追寻的过程在需要付出的勇气,在收集素材时遇到的困难,比如去地雷村,去大凉山看望艾滋病人家属,你需要卸下武装站在他们中间和他们一样贴近地面。

后会有期
江湖再见。
-
小驴蛋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5 10:15:50
-
豆友210437643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5 02:49:59
-
蜜糖甜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3:09:22
-
没头脑和不高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2:51:35
-
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1:26:30
-
兰叶春葳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0:13:13
-
我们不是天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13:23:12
-
idealis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10:09:27
-
燕燕于飞188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9 06: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