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儿部字》免

免【miǎn】,象形兼會意字,甲骨文像一跪跽之人帶著帽子,金文則像一側立之人帶著帽子,所以从字形上看,免是「冕」的初文,後來才在免字頭上加了一個冖字頭,「免」成了形聲字「冕」的聲符。「免」的本意為脫帽,假借為免除、避免之意。

《說文解字》無此字。
《廣雅·釋詁四》免:脫也。
《說文解字·冃部》冃:小兒蠻夷頭衣也,从冂。二,其飾也。(「冃」是帽的本字)
古人很重視帽子。小孩子只能用頭巾裹住頭髮。男子要滿二十歲時行冠禮,才能帶帽子。冠禮即男子的成年禮。成年不是指獲得更多的自由,而是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說文解字·冃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从冃、免聲。古者黃帝初作冕。絻,冕或从糸。
「冕」字的本意,是大夫以上官員帶的禮帽。是「免」另加意符「冃【mào】」而造的新字。
在古代的喪禮中,子女要披麻帶孝。喪服用粗麻布製作,露著毛邊不縫,表示哀痛而無心修飾邊幅。喪鞋是用茅草做的菅【jiān】屢。另外要用麻做的首絰【dié】纏裹頭髮,用腰絰繫於喪服外束腰,以示哀痛。後來也用白布來代替。
前來弔喪的親戚,首先要脫冠,用麻帶或白布來纏裹髮髻,這就是「免」。「去冠而免」這種喪禮習俗,後來加了意符「糹」,用「絻」字來代替。
五服以外的遠親,在喪禮中無須穿喪服,只需脫冠、袒露左臂,以麻布束髮纏頭,即袒衣免冠,也叫「免袒」。另外用麻布繫於腰間。
在卜筮選擇墓地和下葬的時候,居喪者要暫時除去纏於首、腰的麻帶,僅穿衰服,這叫「免絰」。這是為了求吉,而不敢純凶。
【臨難苟免】看到財物不要隨便獲取,即使遇到危難也不要苟且偷生。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从「免」的會意字有:㝃
以「免」作聲符兼意符的形聲字有:娩、冕
以「免」作聲符的形聲字有:勉、挽/輓、晚、浼(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