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三毛是个很可爱的女子。读她的文字,很多次都能找到共鸣。其实从外显性格来看,我和三毛一点都不像,我从小循规蹈矩,总是听别人的话,直到大学毕业后才不顾家里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此后内心越来越自由,所以我想从内心的本质来看,我和三毛是有相似的地方的。
曾经我也想要过流浪的生活,一辈子不停更换居住的地方,想去山林就去山林,想去北极圈就去北极圈,想去城市就去城市,想去乡村就去乡村。这样我可能不需要买房子,买车子,找人结婚,日复一日工作赚钱养家。但如果有人陪着一直在路上,也是很美好的事。
曾经因为听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向往很多国家,其中之一就是埃及。埃及这个地方,一般人不大愿意去,所以我想尽早去了以免越拖越去不成。幸运的是当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很快就找旅行社报了名(胆子没有三毛大,不敢自由行。)到了埃及,除了人尽皆知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我格外向往的就是沙漠,当时小伙伴对红海兴趣浓厚,可我一心只念着撒哈拉。从在车里初见道路两旁无尽的黄沙,心里就有种难以名状的激动,也第一次看到了海市蜃楼。后来报了一个滑沙骑骆驼的项目,深入沙漠。天还全黑的时候就出发了,坐在面包车里,直到开进沙漠,领队说“大家要扶好了把手,车会腾空几次”。其实我是有点恐高的,但下车又不可能,我只好紧紧抓住头顶的把手,紧张等待车子的腾空。司机是当地老手,他很想秀一秀自己的车技,于是放肆大胆地让车毫不减速地腾空、再下坠。这样经历了几次,早起的困意全无,我好像也不那么害怕了。下了车,太阳还没出来,站在广袤的沙漠上,四周大风乱吹,不敢张嘴,脸上都是小沙粒。风呼呼地刮着,站不稳很容易倒下。我把脚深深埋进细沙让自己稳住,感受着只属于沙漠上的风。我们在风沙里艰难地走了一段距离,来到了滑沙的地点,这里因为是旅游项目所在地,沙子常年被人滑,已变得非常细腻,是可以做玻璃的。看着并不平缓的斜坡,又看着领队快步跑下去,我甚至不想滑了。做了一会儿心理斗争,我坐下来,这一坐便不想起来了,沙子是难以想象的平滑细腻,皮肤接触在上面极为舒服,我往下一点点蹭着,中途索性张开双臂躺下来,任风吹着我的头发、衣服,我闭上双眼,有那么一瞬间,想着如果这样一直躺下去多好。
三毛喜欢的东西是天然的,也是免费的,更是艰苦难寻的,比如骆驼的头骨。在沙漠里观看当地妇女用骆驼粪烙饼,那张薄薄的大饼,几乎都被我吃了。她的帐篷里,还摆着一些手工雕刻的木头小骆驼,我看到后满心喜欢,买了几个,一个自留,其他送人。这些骆驼雕刻得不精致,棱角处还有毛刺,正是这种粗糙让我觉得很珍贵,后来在另一个帐篷里,我们一行人都买了手工织的毛制品,因为价格较高,我只买了小幅的装饰布画。上面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可能是骆驼身上的吧,带回家后洗干净,那味道都没能散尽。这块布经常被我用来作为拍照背景,浓浓的沙漠风情。
我最近但凡有冒出苗头的沉闷的心情都被这本书一下子熄灭,我知道三毛在沙漠的生活其实是艰苦至极的,换做我,无法过没有淡水没有蔬菜没有空调的日子,但是我好像又理解三毛,就像在埃及时,我甚至设想过留下来的生活要如何度过,我想很多去过埃及的人都不会有这一种想法吧,旅旅游是可以,久居是肯定不可能的。
在三毛的故事里,处处能感受到“珍贵的东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这句老话的含义。小屋附近垃圾堆里捡来的物品,全变成沙漠最美的房子里的装饰物。一个是那些物品的可遇不可求,一个是夫妻俩倾注了心血,家里的每样东西都是智慧和手工的结合,这才是金钱无法衡量的部分,就像坟场里那个石雕老艺术家的作品一样。
读这本书,勾起了很多我在埃及旅行的回忆,唯一相通的感受是我也到过撒哈拉,我也爱着沙漠。人生真的可以随着自己所想而无比丰富多彩,因此心里滋生了一个渴望,要去摩洛哥,去三毛的故居看一看,让相通的地方再多一些。不仅如此,摩洛哥还有小王子的故乡、《卡萨布兰卡》里面的咖啡馆,这是多么值得向往的一个地方啊!我期盼着那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