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李发喜:黄酒人生,酿造醇美

文丨 廖云新
舌尖是有记忆的。一种味道一旦植入味蕾,久而久之,便会俘虏肠胃,镇压心魄,让人欲罢不能。既便身处四野八荒,心绪也会百转千回。黄酒,对于生活在鄂西北的襄阳人而言,就是这样一碗藏着魔法的“神水”,这里的人们与它口舌相亲,旦夕厮磨,须臾不可离分。不喝黄酒,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襄阳人。尤其是早餐,人们必饮之而后快,他们捧着或凉或温或滚烫的黄酒,就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油面,在酣畅淋漓地“过早”之后,一抹嘴巴,打着饱嗝,心满意足地迈出酒馆,各奔西东。这一天的生活才会觉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里的人们酷爱黄酒,便不免会对黄酒的优劣品头论足。谁家的黄酒“不球行”,哪里的黄酒“郎色”(意即好),往往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广为推崇的黄酒,在口耳相传中不胫而走,而酿造黄酒的师傅,也自然为人们所熟知。

“发喜黄酒”就是襄阳这座古城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块“牌子”。街坊邻居们“近水楼台”,隔江的食客也往往穿城而来,用脚步和钱袋为它加冕。于是乎,“发喜黄酒”便成了襄阳城一个响当当的黄酒品牌。
中年汉子李发喜就是这家黄酒品牌的创始人。“从1986年至今,我酿造黄酒已三十二年,可以说,我的黄酒馆是襄阳持续经营时间最长、技术也是最好的黄酒馆之一。”李发喜十分自信地告诉前来品尝、购买黄酒的食客们。
李发喜与黄酒结缘,这要追溯到1982年。当时,本着“良田十亩,不如薄技在身”的质朴想法,他拜当地一位具有祖传酿酒技艺的酒匠为师,学习酿造黄酒。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黄酒不仅是一门谋生的技艺,同时也是襄阳本土一种特有的文化遗产。认识上的飞跃,更加坚定了他守护、发展襄阳黄酒的信念!
黄酒是我国古老的酒种之一。而襄阳黄酒在我国众多的黄酒品类中也有着悠久历史。唐朝时期李白在他的《襄阳歌》里写道:“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在《襄阳曲》里又写:“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令诗仙一日要饮三百杯,酣畅时倒著骑马的酒,就是流传至今的襄阳黄酒。

在长达四年时间对襄阳黄酒的技艺与历史日夕研磨之后,1986年李发喜正式踏上了自己的“黄酒人生”之路。这一年的春天,他办理了个体营业执照,在襄阳长虹路再尔广场旁开起了黄酒馆(现已转至东风路丹东巷路囗),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发喜黄酒”,初衷就是创立自己的品牌,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李发喜的黄酒选用优质糯米和秘制酒曲,用传统方法酿制,色似乳汁,香气浓郁,味道醇厚,酒馆一开张便引来食客无数。当年的端午节那天,他的黄酒卖的滴酒不剩。
“当时黄酒馆还比较少,我的生意是出奇的火爆”。忆及当年创业时的情景,李发喜心里仍然十分激动。当时,他雇请了两个帮工,和妻子一道悉心经营,除了上交税收和雇工的工资外,每月有五六百元的纯收入。李发喜说,用现在的收入衡量,这五六百元不值一提,但当时在单位上班的职工月工资才五六十元,我一个月的收入是他们的十倍。

凭着独到的黄酒酿制技艺,李发喜供养三个子女读书、成家。如今,他已在市区购置了几套商品房,还买了车,生活早已迈入小康。“加工黄酒是个辛苦活,我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干活,每年正月初八开门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才休息,三十多年来都是这么挺过来的。辛苦做,快活吃,能过上现在的生活,我很知足也很感恩,感恩党的好政策,也感恩我们的顾客。”李发喜说。
采访间隙,当笔者问及饮用黄酒的益处时,李发喜如数家珍。他说:黄酒属于低度的酿造酒。在世界四大酿造酒(白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黄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其中含有21种氨基酸,包括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须依靠食物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中,黄酒里都具有,故被誉为“液体蛋糕”。是现代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十多年来,李发喜在酿制黄酒上勤做苦学,学以致用,成了加工制作襄阳黄酒的“土专家”。他乐于传帮带,无私传授技术,先后收徒十多人,分文不收,并允许他们以自己的字号开店经营,帮助他们脱贫。“我要和徒弟们一起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同时我也想把发喜黄酒开成百年老店,我还要让更多的襄阳人能喝到我的黄酒,知道我这个做黄酒的人。”李发喜告诉笔者。

数十年诚信经营,让李发喜在市民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很多老人拄着拐杖经常光顾他的酒馆,有些年迈老人行动不便,就让子孙前来购买黄酒。有感于李发喜黄酒的良好声誉,襄阳德高望重的知名书法家王树人老先生(已故),在八十三岁高龄时亲笔为他题写“发喜黄酒”的牌匾。“王老先生生前为我题字,是老一辈艺术家对我的肯定和勉励,我一定会用良心做好黄酒,回报大家的厚爱,并将做好这门古老技艺的整理挖掘,让它流传下去,造福后人。”
一碗黄酒,浓缩创业人生;一碗黄酒,沉淀文化传承;一碗黄酒,书写诚信故事;一碗黄酒,醇香一座古城。我们祝愿:李发喜和他的“发喜黄酒”,能像穿城而过的汉江水一样源远流长,“借得一江春水,赢得百年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