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记
陆续看了一些综艺,有几期对我有一些触动和启发,随手记录一下。
1,《十三邀》第四季第八期对话许倬云

第一次听到这个老先生的名字,是樊登老师讲的书《万古江河》,后来又讲了一本《中国文化的精神》。一听,哎,有意思,老先生用传说用神话故事给你深入浅出的谈中国文化,谈二十四节气,谈五行的观念,生命存在的意义,四大名著等等,听着就有趣,特意买了一本来仔细读读顺便收藏。只是没想到看到节目上的真人,竟然是个自小就残疾的孩子,老先生说起自己的残疾,说了十三个字,不去挣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就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了吧,如果你总是把眼光朝外看,看向别人,看向外面的世界,不免会生出很多自怨自哀自怜自叹,不免会生出嫉妒怨恨之心。你只有安顿好自己的心,才能坦然接受和面对自身的缺陷。这真的是一场令人动容的对话,一个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很可爱很真的老人,一个谈起战争却立即哭得像个孩子一样的老人,看到他,你会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做胸怀天下,兼济苍生。那画面真的久久令人无法忘怀,那种瘦弱矮小身体和心灵的反差对比,值得一看再看的一场对话。
2,《十三邀》第四季第三期对话于谦,这场印象深刻的是于老师对于朋友的说法。他说酒肉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在你有压力的时候,聚一帮人陪你喝酒陪你聊天,是一个解压,是快乐的源泉。这一点很触动我,我对朋友的看法一直很狭隘,觉得只有志趣相投,不分伯仲,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才称之为朋友,是一个很神圣的字眼。而酒肉朋友令人鄙视,根本不能称之为朋友,在心里也不可能当朋友。他反而说,能够给你启发,说一句话让你受用半辈子的朋友不重要。因为用不着,因为自个儿就启发了。因为人都很固执。所以最好的朋友就是互相融合和包容。他和郭德刚的相处之道就是如此。不需要去说,完全没必要对别人的生活和状态指手画脚,因为改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能包容就包容,不能包容就远离。真是很好很通透的一种状态了,不勉强自己也不迎合别人。
3,其实李诞的那期印象也挺深刻。李诞的状态与平时吐槽是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他还是嘻嘻哈哈,迎合、讨好,一再强调是为别人而活,但是有些真实的想法往往都是以开玩笑的口气说出来的。看过这个节目的一些吐槽,比如主持人的外貌,抽烟说脏话穿拖鞋。我倒是觉得很真实,虽有些不合时宜,也不至于要穷追猛打。至于采访中出现的冷场和尴尬,我觉得都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不一样的声音相互碰撞,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看看就好。或者你能从中看出点什么就更好了,不需要赞同。
4,《圆桌派》第四季第三期王晶导演
圆桌派其实看得最多,但是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期,看完一遍就有冲动再看一遍。导演说话直率,为钱而拍,把拍戏当成职业生涯而不是嗜好。不管喜不喜欢,以自己的专业做好一件事,也会很有成就感,也会很开心了。我一直觉得他拍了好些烂片,很不可思议,他却说不赔有钱赚,有什么问题呢。对啊,就算是烂片,可是赚钱了啊。可能还是一些观念上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不知道是谁说的,内地人的道德观念太重。或许我们从心底认为,电影是很神圣的东西,它传达编剧、导演的想法,它总有想告诉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比如正义,比如善恶有报等等、哪怕是喜剧,也希望笑声过后可以给你一些意义,留给你一些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为笑而笑。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很累。小时候一直被如此教育,做任何事情都有这样做的意义。有很重的思想包袱,似乎一直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虽然一事无成,但是还是活得特别纠结特别沉重。放不开。这一辈子大概也就如此了吧。
看这个节目总是能一眼看出内地人和香港人的区别,从外貌气质谈话的内容。放松,不紧,很容易就区分出来。
5《王牌对王牌》第四季第十一期言承旭
就看了这一期,也是评论比较好的一期。这一期真的让人从头笑到尾,笑到崩溃的一期。特别怕尴尬,有很多搞笑综艺也很搞笑,可是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尴尬,有些恶搞令人不忍直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无所谓,好笑就行。我不行,看不下去,就有冲动去关电视。可是这一期没有尴尬的时候,所有的笑点都是刚刚好,不过分。两个主持人也确实优秀,自黑自嘲互嘲,有一种很舒服的默契在里面,控场能力绝佳。嘉宾也不讨厌,没有喧宾夺主。最后围坐在一起说说话的形式挺新颖。
看完意犹未尽,接着看十二期,看了开头,就不想看了,说不出来的尴尬。
以上。